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但真正的源头仍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龚宇》曾记载“引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位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箐山,离黄河源头还很远。《山海经》和《尔雅》中有记载,河流从昆仑流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于延泽,后潜流于地下,南出河源之说(见《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并不准确,但一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确立了对黄河源头的正确认识。杨迪大帝五年(609年),吐谷浑被灭,后迁至河源县,即现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说明人们知道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了平息吐谷浑叛乱,李靖、侯、李道宗等将领曾带兵到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游星宿川、大巴海、积石山、河源。”。自唐宋以来,星海一直被称为黄河的源头。
到了元代,人们开始对黄河源头进行实地考察。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派杜石等人勘查黄河源头,对星宿海一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1315年,潘安孝根据在杜诗的考察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那里“有水如井自地下涌出,井百余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帝命腊玺、舒兰勘探黄河源头。当他们到达星海时,发现星海上游源头有三条河流,但他们没有追到源头。拉西和舒兰回京后,绘制了河源地图,舒兰也写了河源志。康熙末年,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喇嘛楚儿钦藏布、拉木占巴和院院长等人被派往河源地区进行调查。此行“过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勘测成果绘入御览图。这次测绘还对星海上方的河流源头进行了探索和测绘。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命门侍卫阿弥陀佛进贡河源。阿弥陀佛到达星海以西300英里,对星海上游源头的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调查。确定星海西南部的阿勒斯坦郭乐河(今卡里曲)是黄河的上游源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检查。65438年至0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项立智、董在华领导,对黄河源头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勘探。河源勘探队确定,约古宗勒曲是黄河的主要源头,牙合拉达荷泽山是它的源头,上面是鄂陵湖,下面是扎陵湖。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但黄河发源于岳古宗烈渠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期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相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湖、鄂陵湖两湖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卡里曲为黄河主要源头,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从1981到1982,学者杨徒步游遍了整个黄河。他认为黄河最远的源头是始于巴颜喀拉山脊的拉浪情歌,比约古宗烈宋长30.5km,比卡日宋长11.9km。65438年至0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派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的主要源头,并在约古宗烈盆地西南角的玛曲果树立下黄河源头的标志。
星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月古宗烈、卡日曲。位于最北部的扎曲,发源于查哈西拉山。这条河长70公里,很窄,支流很少,水量有限,一年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列曲位于星海的西部,在三个上源的中间。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角,海拔4750米,水量很小。是一条宽1.0 ~ 1.5米,深0.1 ~ 0.2米的溪流。南部支流卡里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格孜亚山北麓,海拔4800米。五股泉水涌出山谷,汇成一条宽约3米、深0.3 ~ 0.5米、流速约3米每秒的小河。这条河一年到头都有水。岳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在黄河源头汇合形成原河玛曲,后注入星海。根据1: 10万航测图调查,卡兹曲比别约古勒宗曲长25公里。卡里曲盆地面积3126平方公里,约古宗勒曲盆地面积2372平方公里。在卡里曲与古宗列曲交汇处附近,卡里曲流量实测值为6.3 m3/s,约古列曲流量实测值为2.5 m3/s..通过对1978黄河源头的调查,确定卡里曲是黄河的主要源头。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早在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里曲是黄河的源头,但没有得到认可。公元1280年的元代杜诗和公元1704年的清代拉西到达星海寻找江源。所以星海是河源的说法流传了很多年。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2年8月组织远征河源,以岳古宗烈为黄河主要源头。20多年来,虽然犯错误,但也有很多人提出疑问。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进入河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河源地区西部,有三条河流流入苏星海,它们是扎曲河、岳古宗烈河和卡日曲河。扎曲流量最短,水量较小,只能算是岳古宗勒曲的一条支流。与卡里曲相比,约古宗烈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多一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是充分的。卡日曲发源于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北麓格孜亚山。山脚下几处泉水溢出的清水,是黄河的初流,“咆哮万里,感动龙门”。
洪水期
黄河每年有两个汛期。汛期为夏季,来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持续3-4个月。小汛期为春季的3-4月,来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持续时间较短。因为每年桃花盛开,所以又叫桃花汛期。
据《宋史》记载,说话人因黄河随时涨落,所以将物候命名为水势。开春以来,东风解冻,河水在等待着水。当初达到一寸,夏秋达到一尺,还挺靠谱的,所以叫“信水”。二三月桃花初开,冰泛堆积,江河汇聚,波涛汹涌,称为“桃花水”。春末芜菁花开,被称为“菜水”。4月底小麦垄美,芒变色,称为“麦黄水”,5月瓜实蔓延,称为“瓜蔓水”。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寒,冰坚晚泛,逮于盛夏,放尽,而岩摇,水带腥,流于河中,故六月中旬后称为“矾景”。七月的豆展叫“豆花水”。中国八月的混乱被称为“苗水淼”。九月,重阳节被称为“爬水节”。十月,水落而安流,又复故道,谓之“再槽水”。11、12月冰流破碎,天冷时称为“滔滔陵水”。水信不变,费率为准;不及时的膨胀叫“客水”。
分界线
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河口镇和桃花峪分为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将河口镇和金梦分为上、中、下游。学者杨认为青铜峡和更合适。学者许主张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本文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向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总落差3496m,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黄河上游仅占全河年输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游受青海阿尼玛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弯曲。根据河流特性的不同,黄河上游可分为三部分:源头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的上部为河源段。河源段起于卡日曲,经星苏海、扎陵湖、鄂陵湖至玛多,绕过阿尼玛青山、西青山,经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多流经三四公里的高原,河道曲折,两岸是湖泊、沼泽、草滩。水质清澈,水流稳定,出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库容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6543.8+0.08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黄河从青海玛多到甘肃玛曲,流经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数河段都有宽阔的山谷,偶尔有峡谷。黄河从甘肃玛曲到青海贵德龙羊峡,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汇入黄河。
青海龙羊峡至宁夏青铜峡段为峡谷段。该段河流流经多山丘陵,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河谷和宽谷交替出现:河谷形成于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和南山变质岩中,宽谷形成于松散的砂页岩和红色岩系中。该段有20个峡谷,包括龙羊峡、积石峡、刘佳峡、八盘峡和青铜峡。峡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从贵德到兰州,这一段是黄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一,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黄河水量。宁夏龙羊峡至下河沿干流河段是黄河“富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冲积平原。黄河离开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向东北流动,然后向东到达河口镇。沿河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没有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侧是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凌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900公里,宽30-50公里。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黄河多灾多难,唯有一套富”的说法。
中游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之间的河段为黄河中游,全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这条河有30条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个黄河泥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山西峡谷。河段内大部分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9亿吨来自该区间。该河段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部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 ~ 50米,低水位落差约18米,气势磅礴。
从禹门口到三门峡,黄河流经魏奋平原,河谷变宽,水流缓慢。该河段两侧是渭北和晋南黄土塬,是陕西和山西省重要的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罗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平均年产沙量5.5亿吨。该河段位于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132.5km河道内,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摇摆非常不稳定。受潼关附近山脉的约束,河谷突然变窄,形成一个天然的卡口,宽度只有1000米。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及渭河下游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故用“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段从小浪底开始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条山和小山之间,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个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渐变宽,是黄河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段。
下游
黄河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河段是黄河下游,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下游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成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了从东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该河段没有大的支流。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之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长1.400公里。历史上,长江下游经常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黄河以北首先结冰,形成凌汛。冰坝很容易因冰凌泛滥而堵塞,导致堤防溢出,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利津以下是黄河口。由于泥沙淤积,黄河河口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976人工改道后清水沟淤积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来,黄河向河口区输送的泥沙平均约为6543.8+0亿吨/年,平均每年净地25至3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