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曾经比美元更值钱。
制裁下的俄罗斯贸易市场来源。Pexels
卢布和美元的纠结
说到卢布,还是要提到美元的发展。二战结束,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通用货币。到1944,为了解决战争造成的金融市场混乱,为战后重建做准备,西方国家持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相当,美元在世界货币中处于超然地位。
在这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山酒店,美元开始走向中央源头。派克斯。
二战结束后,苏联损失巨大,尤其是东欧。由于战后重建的现实需要,加上国力不如美国,双方冷战开始后的四五十年代,苏联极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对美国援欧的马歇尔计划表示欢迎,并计划准备向美国贷款,以迅速恢复本国经济。
但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的霸权行径和西方英国等国的敌对行为愈演愈烈,美苏关系在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向美国寻求经济援助的计划也落空了。在美苏两极争霸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世界货币市场逐渐形成了美元体系和卢布体系相互竞争的局面。在美国的主导下,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试图吸引东方集团国家加入。此外,西方国家通过巴黎协调委员会和其他协议对苏联和东欧实行了严厉的封锁和禁运。
鉴于美国和西方的霸权行为以及美元的强势地位,为了保护国家的货币主权,苏联选择拒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定为1:1。同时,它建立了东方集团的金融体系——“多边结算协议”,即以可兑换卢布为中心的货币区。从此,卢布和美元一样值钱的时代到来了。
来源。Pexels
冷战初期的卢布
虽然卢布和美元的汇率是1: 1,但是很明显苏联的经济实力远弱于美国,卢布的货币力量也弱于美元。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战后对日韩的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盯住美元的石油,将美元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对货币流通区域内的国家形成控制和影响,拥有一定的货币权力。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卢布作为东方集团国家的定价功能和结算与清算工具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不像美元那样对货币流通区域形成强有力的控制,货币力量较弱。
赫鲁晓夫时代改革的失败进一步削弱了苏联卢布的货币力量。苏联二十大后,以东欧国家为代表的东方集团国家开始探索新的改革路径,甚至出现了“去苏联化”的趋势。
在苏联内部,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苏联陷入经济衰退,卢布微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削弱。
苏联不像美国,不能对东欧的东方集团国家进行货币制裁,只能通过军事手段介入东欧国家的改革,然后爆发了1956的匈牙利事件和1968的布拉格之春。苏联通过军事干预维持了东方集团在东欧的统治秩序。如同国家之间的博弈一样,卢布在与美元的博弈中处于劣势。
“软”不能“硬”
虚假的荣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卢布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卢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高达1:2。这一时期,美苏争霸进入“苏联攻美守美”阶段,卢布与美元的博弈也呈现出卢布走强的态势。
自信,来自于“内在”的源头。Pexels
到“外面”(图为勃列日涅夫和卡特总统)来源。Pexels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四面出击,先后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重点,深陷战争泥潭。美国经济实力被严重消耗,财政赤字急剧增加,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的制度安排。
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与此同时,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巨大油田,石油产量超过美国。外汇收入大幅增加。依靠石油带来的巨额利润,苏联国力进入全盛时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开始在非洲、南美等地区与美国争夺霸权。苏联处于明显的攻势,而美国处于明显的守势。由于种种制约,美国显然是做不到的。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卢布汇率持续上涨。汇率高峰时,100美元只能兑换60多卢布。
石油让人发笑,卢布变热。
卢布走强的背后其实是苏联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的政治博弈中暂时处于优势,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大规模油田的发现带来的油价上涨和外汇收入增加,并不是货币力量增强的核心因素。过于依赖石油的单一型经济结构无法实现卢布的“托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外部攻击卢布的致命软肋。
到1980年代,石油已达到苏联外汇收入的54.4%。在此背景下,卢布走强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旦油价人为下跌,卢布就会走软。
落到底部
依靠油气资源和高油价,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但其繁荣程度必然下降,卢布和苏联的命运迎来了。从65438年到0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通过政治压力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增产,世界油价开始走低。苏联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改革失败,粮食严重短缺。
20世纪80年代,苏联一半的外汇收入被用来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东欧集团以外的国家购买谷物和食品。但是,苏联的对外贸易是以美元计价的。事实上,苏联已经介入了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秩序。从1985开始,世界油价开始大规模下跌,到了1986,已经从1985的每桶30美元跌到了每桶12美元。面对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发起的新地缘政治博弈,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苏联无法承受油价下跌带来的巨额外汇损失,以卢布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货币体系陷入危机。
打架就是“烧钱”。谁也不会想到,当入侵的直升机冲过阿富汗上空时,苏联已经坠入深渊。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博弈进入新阶段。美国逐渐进入攻势,苏联进入守势。1980年代中后期,美国总统里根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开始了新一轮军备竞赛,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进一步消耗苏联经济。阿富汗战争导致苏联财政赤字激增,戈尔巴乔夫所谓的经济改革陷入混乱。自由化和私有化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苏联卢布大幅贬值。
莫斯科街头的人们排起了长队,打算尽快将手中的卢布换成货源。
苏联实行联邦制。由于卢布大规模贬值,所有与会国家都开始采取“撤卢布”的政策。随着苏联中央对加入苏联的政治控制力下降,苏联在货币政策领域赋予其更多自主权,其货币权力有所削弱。苏联卢布对加入苏联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被削弱,而与苏联经济联系薄弱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政治上直接脱离了苏联。
1989东欧剧变后,卢布汇率大幅贬值。1990前6个月,卢布对美元汇率暴跌至20:1,1991的7月,甚至跌破50:1的关口。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苏联卢布对美元汇率甚至超过了169:1,而年初仅为15%。
随着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压缩,美苏实力悬殊,苏联无力扭转卢布弱势地位。至此,卢布衰退已经发生阶段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无法与美元抗衡。到1995,100美元可以兑换45万多卢布。上世纪90年代末,100美元可以兑换60万卢布。
从“软黄金”到废纸来源。Pexels
可见,主权货币实力的减弱是国力衰落的重要表现,货币实力的减弱也会加速国力的衰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增加了市场的金融风险,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货币实力的减弱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俄罗斯货币与美元的稳定汇率不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因此消耗了大量外汇和黄金储备,国内资产进一步缩水加剧了经济衰退。
来源。Pexels
大国竞争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货币实力是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发展长期滞后的双重约束下,面临加速开放的经济体为了稳定而保持适度的国家管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罗云地质谷成员
参考资料:
苏联卢布国际化改革及其借鉴意义分析。王忠文;地缘政治博弈和货币权力的衰落。刘婷婷;论苏联卢布的国际化。胡丁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