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于丹和蒙曼不生气?
一、从红极一时到形象崩塌
北师大教授于丹擅长主持,而非文化解读。然而,她因对《论语》的诠释而走红。于丹用现代思维方式解读《论语》,让大家耳目一新。
这种感觉和《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是一样的。让人觉得很有趣,愿意去读。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中谈到了侃侃,令人惊叹。每个人都非常关注这个节目,这让于丹老师感到了激情。她不仅出书,还到处演讲。这些开销远远超过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觉得与众不同。她不再是一名教师,而是一名商人。
作为一个商人,你必须获利。你在北大演讲,只是给学生讲一些鸡汤,引起学生的不满。这是于丹老师没有想到的。
在商业环境中,可以说是鸡汤,虽然这些鸡汤,对某些人来说,是有毒的。于丹老师认为这样的解释没有问题。
让她受到质疑的是她的行为。在英国住酒店时,她对酒店不满意,要求更换。换了好几家酒店,她生气了,骂助理和翻译。这件事被曝光了。
很多人没想到,一个温柔的女人会当众骂人,即使助理做错了,也不能骂脸,因为这样会让她尴尬。
作为一个文人,素质应该很高,不应该有这种不雅的行为。看看郭德纲。谣传他和王梦婷有关系。尽管此事遭到王梦婷的驳斥,郭德纲没有做出回应。他刚刚在社交网络上写了一句话:大年初五,掐小人嘴。
面对别人的诋毁,他无意争辩,也不想多说。就这样表达你的态度。他没上过大学,但很有文化。
于丹老师是个有文化的人,但她的行为没有文化。可能当时我是生气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损害了我的形象。于丹老师没有在公开场合解释这件事,可能在大学教书育人,但她的做法与《论语》中的告诫相悖。
不仅是她,还有孟男小姐。孟漫老师讲课风格不一样。她在《百家讲坛》的讲课以问题为导向,然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答,引起共鸣。
第二,从读者到神坛。
萌漫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教育的很好。她每年都会给自己列一个50本书的清单,经典的书她也不会放过。
也正是这些阅读沉淀了她的文化素养,也正是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讲坛》中,她先谈到武则天,抛出各种问题,然后进行解读。很多人听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百家讲坛》不仅是给学生看的,也是给各行各业的人看的。她用幽默的语言传播历史知识,让大家耳目一新。
她讲课时,几乎座无虚席。她成了《百家讲坛》的著名讲师,这也让她出名了。很多节目都邀请她现场评论,包括《中国诗词大会》。
在这个文艺节目中,孟漫女士也点评得很好,让大家在欣赏她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她的幽默。但是,她在评论“本雅明”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
她说“同情农民”是种庄稼有错吗?除草的时候是中午。这个除草应该是除草,好像和种庄稼不太搭。也可以说种庄稼包括播种和除草。
但是,《春夜喜雨》的感官解读是四川人吃火锅,有点牵强。虽然四川人喜欢吃火锅,但是《春夜喜雨》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对世界的关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对五一巷的解读有点过了。"在旧社会,王谢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只燕子飞到了变化之家。
刘禹锡所处的环境不是社会变革,而是乱世。他主要表达的是旧豪门随着人事的变化而消失的过程,这与变化有关,但不是变化之家。
大家对孟漫老师的崇敬之情降低了,觉得她对诗歌的解读让人流口水。文化解读可以口语化吗?可以,但是太口语化的话就有点俗了。
孟漫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大家对文化人的认识有所提高。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做出了一些贡献,但降低了文化知识水平,很多人不喜欢。
文化解读因人而异。不能因为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审美趣味,就认为大众也有同样的审美趣味。他们的行为,被人唾弃,可想而知。
第三,对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不能强求。
于丹先生和蒙曼先生,他们对文化的解释没有太大问题。也许是他们名气太大,大家对他们的期望太高。他们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当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无法容忍,最终跌落神坛。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也许吧,但是你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于丹和蒙曼有很好的文化储备,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对大众的认知有偏见,不一定能理解。
例如,马未都曾经说过,在我的床脚边如此明亮的光线不是我们熟悉的床,而是Mazar-e-Mazar。这让很多人疑惑,当时老师是不是在骗自己?
不仅如此,司马光还砸了罐子。很多人认为这个罐子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但马未都先生说,根据出土文物来看,坛子只出现在南宋,北宋应该是骨灰盒。有个成语叫“请入瓮”!
这些知识需要相当的文化储备,但不代表不了解就看不懂。虽然像于丹和蒙曼这样的文化人有他们自己对文化的解释,但成千上万的人愿意自己解释文化知识。
有人会说,没有文化储备的解读,可能是基于文学的希望。错了就不怕,不丢人。大家自己指出来改正,也是一种促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文化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如果于丹先生和蒙曼先生能很好地诠释文化,让我们迎合高雅和通俗的口味,那就好了。
但是他们选择了口语化的解读,说了一些不太对的话,有点误导。至于他们会不会私下道歉,我不知道。
许多人认为于丹和蒙曼形象的崩溃实际上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解。如果普通人误读了,也是可以的。但他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他们应该有一颗虔诚的心去学习文化知识,有一颗踏实的心去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利。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写在最后:
文化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言行不一,导致形象受损;孟漫老师对诗歌的解读有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么有名的文化人都会犯错,何况我们普通人。
了解文化,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不为成名,也不为做文化小丑,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