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历史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的孙子,其父刘钦曾任南唐。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帝皇新朝三年(22年),和大哥在涪陵起义,恢复刘的统治,组建“涪陵军”。帝皇四年(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消灭了辛莽的军队,这表明辛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力量已经耗尽。同年,绿林英雄攻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王朝灭亡。洛阳建都后,刘秀被派往河北抚州县。是河北强大的地主王朗带领宗族、宾客、子弟纷纷加入,才使他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另起炉灶的命令。同年秋,通马等农民起义军被迫登陆并收编,逐渐独立。很快,它与重新开始制度完全决裂了。
重新开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皇帝刘彭子为历史上的建始皇帝。同月二十二日(2005年8月5日),在亭50%莫(河北柏乡县十里铺)登基,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建武。当时的关西是青铜马皇。
刘秀定都洛阳后,又定都南阳,开启了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占据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将陇右称王的肖伟和占据西蜀的公孙述分成十股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消灭了最后一支割据势力——公孙述,他在公元36年成为家族皇帝。从此,经过新莽末年近19年的纷争和混战,中国再次统一了。加强中央集权刘秀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干预政治、外戚篡国夺权等历史教训,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豪杰、宗室王公、外戚独揽大权。虽然英雄被命名为侯,并给予慷慨的称号,他们被禁止干预政治事务。王子和外戚的权力也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
刘秀“以柔道治国”的思想,使大多数开国将领都回到家乡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能参与大政的只有邓禹、李彤、贾府。这些人也深知刘秀的心态,“和(灭)贾冰,遁儒”以避嫌。刘秀对部长更加警觉。建武时,大司徒受了很多打击。比如傅湛因为有事被罢官,韩信因为耿直被逼自杀,欧阳云和戴笠都因为犯罪死在狱中。历史上有“臣难共住”之说。
刘秀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改善皇权专制。刘秀对宗室国王和外戚的控制更加严格。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刘秀重申西汉阿福封王之法,禁止君王运客、结党营私。52年,他找借口搜刮王公贵客,“坐死千人。”汉明帝即位后,多次提拔大禹,影响广泛。在行政体制上改革官制,一方面,刘秀进一步打压三权,使国家政务通过官台,最终称帝;另一方面,加强监察制度,提高批评官员的权威和地位,如钟诚、李思、校尉和秘书史等。并使全国* * *和全省400多个县,官职减少到十分之一。经济发展后,刘秀注重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恢复和发展,开始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恢复国力。刘秀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稳定民生和恢复破碎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税的旧制度。与西汉末年和战争时期相比,东汉初年的封建赋役负担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颁布诏令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批奴婢从庶人被解救出来,使流民回到农村,促进了生产。他在位期间,被战争破坏的生产生活迅速得到恢复,人口和耕种田地的数量大大增加,在历史上被称为“武之辉煌”。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六部尚书掌管国事,进一步削弱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同时查田,设新税,振兴农业,逐步稳定人民生活。东汉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科举众多,学术氛围浓厚。东汉时期,土豪控制大量土地,耕种农民,建立大规模的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窦固和耿秉奉命征服北匈奴。汉军到达天山,攻打燕王,斩首千余步,追到普雷海(今新疆巴尔昆湖),占领伊吾。于是西域各国都派自己的儿子去服役,第二年就复职,保护西域政府。所以“西域被隔绝了65年,这是交流的恢复。”但燕齐、龟兹反叛,攻占西域都城。张寒即位后,由于西域资源枯竭,不愿迁都中国。
永平十二年(69年),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的哀牢县隶属东汉,汉明帝设永昌县。东起哀牢山,西至缅甸北部的今敏山,南至西双版纳,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山初步确立了中国对云南的统治。
另外,随着对外交流的正常发展,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一个神,叫佛,于是派使者到天竺取书和沙门,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明帝统治时期,官僚机构相对清晰,疆域稳定。他多次发函招募难民,给贫苦人民公田,借粮,兴修水利。史书记载,当时百姓安安稳稳,户口是有教养的。光武帝末年,全国户籍人口为21万,到张寒末年,人口达到4300多万。
明太祖张在位期间,秉承遗志,严防外戚。前后九次反复发函招募难民,救济寡妇贫民;朝贡渠道修复完毕,自西汉平帝起,朝贡渠道被消灭。管理西域,然后砍掉匈奴的右臂,重设西域都护府和乌鸡队长。史载“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史称“明之治”。
汉高祖张时期,第一次任用外戚。他死后,汉武帝刘钊10岁继位,窦太后成为皇帝。窦太后依仗自己的亲戚,窦家宗族开始独揽大权。永元四年,汉帝及其宦官消灭了窦氏宗室,执掌朝政后从未懈怠。因此,他们被称为“勤奋和谦虚有尽头”。他们多次发函救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难民,招募贤士。他们还在法制上主张宽刑,在军事外交上向匈奴投降,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诸国,成就了东汉王朝的繁荣。元兴元年(105),耕地面积达732万余公顷,人口5325万。
汉和帝死后,汉延帝延平继位,政权由邓太后的哥哥邓启掌握,邓启于元年八月去世。邓皇后死后,汉安帝亲自统治,消灭了邓氏家族,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独揽大权。
汉安帝死后,刘一被立为燕国戚氏,即位200多天后病死。不久后,严家被宦官灭族。宦官扶持汉顺帝,汉顺帝继续放任外戚随波逐流,造成梁外戚宗主独霸大权20余年。季梁达到了外戚权力的顶峰,汉崇帝和韩志皇帝都被他牢牢地控制着。汉智帝因其幼稚之言而中毒,后汉桓帝即位。
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灭掉梁。汉桓帝封了和他合谋的十三个宦官,自然是官党。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这导致了士大夫的不满,他们联合外戚与宦官斗争。双方的激烈斗争最终导致了两个党派的灾难,所有正直的文人都被排斥在朝廷之外。从此,东汉每况愈下,濒临灭亡。汉灵帝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汉灵帝任用宦官治理国家,使政局雪上加霜。黄巾起义爆发后,党派之争被解除。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反击叛乱。在黄巾军的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招兵自卫。黄巾起义虽然被成功镇压,但却使当地州县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8年,柳岩说四面八方有许多东西,因为右刺史是光。于是,一部分刺史改为州牧,使刺史成为一个州军政的长官和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为汉末军阀政权埋下祸根。
189年,汉灵帝驾崩,汉武帝刘辩即位。妃子何进官拜大将军,控制朝廷,旨在铲除宦官势力,但何太后反对,士大夫首领袁绍提出让西北军董卓入京的建议,迫使何太后同意。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然而事情泄露出去,太监一马当先,杀了刀锋。当时在西园军中的袁绍立即率军入宫,大肆屠杀宦官。太监张让带着韩绍帝逃了出来,后面跟着军队,张让自杀了。董卓率军到洛阳,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导致董卓控制了中央。
为了树立威信,董卓废了汉少帝,立谢为帝,即汉献帝。190年,汉少帝、何太后被董卓杀死。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关东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乞董为名揭竿而起,推举袁绍为盟友,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关东军内斗,联军溃散,以失败告终,而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并火烧洛阳,从而毁灭洛阳。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地方军阀互相攻击以增加自己的实力,中央政府的威信荡然无存。
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董卓,并下令大赦,从而结束了董卓的叛乱。但很快董卓的幕府,李珏和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次失控。195年,和郭汜发生内讧,汉献帝刘逃离长安,返回洛阳。然而洛阳一片废墟,献帝处境尴尬。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后来曹操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220年,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东汉末年后,进入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