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篇大约1000字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急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9年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这30年间,洋务运动在中国非常盛行。然而,在李鸿章等人大力搞了三十多年“洋务”之后,在北洋水师已经建成当时亚洲第一支海军舰队之后,中国在甲午海战中被日军打败,不得不再次签订屈辱条约,割地赔款。1894-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随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并没有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采取的自保改革。当时周围有外国势力,有太平天国起义。在这种情况下,清廷的一些统治官僚决定镇压作为“心腹”的太平天国,然后试图抵抗被认为是“肢”的外敌侵略。为此,他们开始实行所谓“自强新政”,其主要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他们一方面试图通过与西方搞好关系来赢得军事支持,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此举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这些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制度和技术脱节的。按照张之洞的说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是“学中为体,学西为用”,意思是大清帝国的整个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变,只学西方的技术,以取其所长。你知道很多情况下“体”和“用”是分不开的吗?正如严复所说:“体用者,即一物,有牛之体,故有负重之用;如果有马,就有更深远的用途。没听说过牛为体,马为用的。”严复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中国整个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变,只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助于“自强”,就像强行把马腿换成牛,两者都会因为不匹配而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最终印证了严复的判断,“体”与“用”的严重脱节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洋务运动以其失败告诉后人,没有体制改革的充分配合,单纯的技术变革和工业发展是走不远的。洋务运动的另一个脱节是,洋务运动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强”,这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洋务派口中的“自强”从来都是以国为本,而不是以民生为本。所以洋务运动从发动开始就没有把民生问题放在适当的高度。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清廷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无论是建造军械库还是制造军火船只。他们不太考虑普通人能否从这种变化中受益。甚至,为了所谓的国家富强,不惜侵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洋务运动大力修筑铁路,造船,发展机械制造和采矿业。当然,这些产业是中国需要的,但产业的升级往往会让一些底层工人失业。因此,在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制度下,政府和企业在实施技术变革、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底层民众的承受力,不能让底层民众活得更惨。但是洋务运动不是这样的。铁路运输和船舶航运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船工”、“车主”、“搬运工”失业。这些最底层的工人被洋务运动挤出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却很难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在他们赖以谋生的低级手段被洋务运动倡导的先进机器取代后,他们只伴随着日复一日的日益恶化的困难和怨恨。针对这种情况,湖北省长隗斌曾写道:“就湖北一省而言...真的是因为船只自由航行,人民的衣食之道全被夺走,江河船只减少了67%,失业的人都数不过来。“襄樊的店铺都关门了,车主都关门了,特别受不了。”所以,当时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了天下穷人的好处,还给官员”。就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也承认:“今天熟悉洋务的人,往往与民生疏远。”既然洋务运动“疏远”了民生,甚至“刮了天下穷人的好处,还给了官员”,得不到普罗大众的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怎么可能不失败?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洋务运动中的就业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那么,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和张之洞提拔使用的“干部”都是些什么人呢?简单来说,就是具体办理洋务的人,政绩和道德严重脱节。一方面,这批洋务分子买船造枪,开采矿山,训练士兵,积极将西方近代工业和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另一方面,这群人也利用处理洋务的场合中饱私囊,搞腐败。对此,辜鸿铭有过论述。他说李鸿章用人“惟重功利,不顾诚信;而是论才华,不管人品。”这使得一批竞争对手聚集在洋务运动的旗帜下,而有理想有道德的老实人却因为耻于与小人为伍而逐渐与洋务疏远,从而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人事现象:洋务运动本来是当时的先进力量,但参加洋务运动的大多是追逐名利、毫无节操的“腐败分子”。当时有人批评“有才之人不谈西化,空谈者势利,一时狂妄,无所依仗。”就连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不否认这一点。他说:“近年来,凡是对西化稍有了解的人,总是自私的。”梁启超后来总结历史,甚至称洋务人士为“终身轻夫”。一个理论上绝对先进的企业,最后落到了一群“奸商”手里,历史的复杂性就暴露在这里了。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践中的腐败行为交织在一起,暴露了洋务派与做人的严重脱节。李敖曾说:“和一个人打架,有时候比为什么更重要。”由于洋务运动“大多是搞私利”,所以以失败告终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没有使中国繁荣,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负:1,由清政府持有,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2.管理腐败。够经典!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应对“中国几千年来史无前例的巨变”,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虽然其内容非常广泛,但其核心始终是军事工业的建立和新陆海军军事活动的编制与训练。与顽固派的守旧态度相比,洋务派对清军武器和训练的革新是一大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建立了20多家制造枪支弹药和船只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年的70年代,淮军已经“抛弃了中国使用的霰弹枪,变成了外国的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进增强了战斗力。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显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水师。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最强,规模居世界第四。定远舰和镇远舰的购买,极大地威慑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沉重打击了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前进。所以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防御侵略”的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虽然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建立了军民工业,客观上突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洋务运动不仅导致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产生,也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西学东渐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技专业人才,也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传统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近代西方文明的成果呈现在中国愚昧的民众面前,使人们开始听到、看到、体验到这些成果的优点,从而逐渐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从盲目排斥到批判吸收。盲目自大的心态正在一天天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客观面对现实,承认双方的科技进步,不再反对“西学”传入中国。但是,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决定了它不可逾越的致命弱点。首先,由于洋务运动是由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持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守口如瓶,坚决抵制和反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兴办的企业都由洋务官僚操纵,管理权由他们任命的总办、会议办、副办或转运办把持。他们糟糕的管理和腐败的管理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充满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在封建主义的严厉约束下,这些企业或瘫痪或倒闭,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为私人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与中国传统义利观相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遵循的基本国策。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原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刻板的生活方式使人习惯了安定祥和的生活,有很强的心理惯性。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求稳,惧乱,抗阻。虽然西学东渐打乱了中华民族的自主发展,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得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自己独特的观念看待世界和社会,阻碍了他们接受新事物,同时也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洋务运动作为一段历史,已经远离今天的人们。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并没有过时,其教训仍值得深思和借鉴。提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