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重庆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峡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民俗文化享誉海内外。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用两个简单的词来形容:瞿塘峡——雄伟,巫峡——秀丽,西陵峡——险峻。如果用唐宋诗人写的四首诗来描述,唐代大诗人杜甫用“三峡向何处蔓延?两座悬崖加固了这扇门。入天仍石色,穿云穿云”,描写瞿塘峡的壮丽景色;唐代诗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青空。圆云遮日,细雨随风”,描绘武侠之美;"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舟陡如鹳,人气陡如崖。口中吹嘘山青水秀,群峰千仞,心忆波光平绿,形容西陵峡之严谨。三峡每个都有几个景点:瞿塘峡口有一个著名的夔门,就像杜甫写的,有两个悬崖关门,长江以北的红色迟佳山和长江以南的白色盐山。北岸有陡峭的栈道,悬崖上有独特的悬棺,形成了无与伦比的神奇景观。巫山最有名的是十二峰,名字很仙。道是登龙、圣泉、朝云、王霞、松滦、蓟县、封飞、翠屏、何炬、金坛、云起和登高。王霞峰是最美丽的,像一个优雅的女孩欢迎夏光。因为她的名字女神峰,有许多神话和诗歌赞美她。据传说,她是西王母的女儿在天上的化身。她还帮助禹治水,所以被后人祭祀。战国时期的诗人宋玉也写了一首诗“高唐宓”,描述了女神和楚王之间的爱情,后来成为成语“巫山余云”的起源。西陵峡有许多危险的海滩。古人有句诗描述“十尺雪飘十堆,如观广陵涛”的震撼。其中,最著名的危险海滩的名字非常吓人:清潭、斜滩和孔令海滩。这些海滩到处都是奇石,水流湍急,令人叹为观止。《孙子兵法》中著名的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也在其中,因为它们的峡壁形似《孙子兵法》,剑和牛肝马肺。孔令滩以“空船”“空船,便过”命名,意思是船必须是空的,才能轻飘。这里的岩礁锋利如剑,十分惊险。三峡景观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是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厚,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优秀的诗词歌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多年。比如唐朝的李白在725年和759年三次游三峡。725年,25岁的李白,驾着独木舟在三峡,写下了“桃花飞绿水,三月塘落”的名句。759年,李白58岁,两次来到三峡。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了著名的《白帝城的早发》这首诗。“诗圣”杜甫从765年到768年在三峡地区逗留了三年。他给后人留下了437首诗,其中三分之一描写了三峡的景色。所以有学者说,“三峡造就了半个杜甫”(中国三峡文化)。公元819年至820年,白居易在忠县任中州刺史两年,他写的一些关于三峡的诗也是在这个时候。宋代诗人苏东坡于1059年随父兄游三峡,留下了六七十首三峡诗词。他们三人还编了一本三峡传唱诗集。南宋诗人陆游从1169年到1172年在夔州工作了三年,他的大部分关于三峡的诗歌都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历代名人的名句,把三峡打扮得特别诗意。美丽的景色加上那些美妙的诗篇,使得后人把三峡称为“诗的故乡”。据说奉节有个民间诗人,准备把奉节的大东门民居建筑群搬出库区,原封不动地建个“诗城博物馆”,让人们有机会永远记住名人与三峡的关系。三峡地区另一个特殊的地方文化是,三峡也是中国一种风格“竹枝词”的故乡。据专家考证,支竹词又称巴渝词,实际上是巴蜀三峡地区最早的民歌。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开始就流行于川楚一带。战国诗人宋玉有写了一篇《问楚王》,其中有几段话:“在郢有歌之客,名曰‘下里巴’,初二学生。在钟颖,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是由数千人合唱表演的,可见当时川楚人的流行程度。据古书记载,当攻打周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边打边载歌载舞。这种表演形式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演变为“竹枝词”。节日期间,许多歌手手持竹枝,边唱边跳,庆祝丰收。大概是在唐代,三峡地区流行着民歌《竹枝词》,唐代很多诗人都亲自观看过这种表演。比如中唐诗人尚流的一首诗,说“晴白,钟漏晚,泪满地看竹枝。薛能道:“春如去年,手唱竹枝。唐代诗人还用“支竹词”的风格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人诗歌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支竹诗风的两位伟人。杜甫在三峡期间,致力于研究这种民歌体裁,并以这种风格创作了自己的支竹词。他创作的《夔州歌十首》是新支竹词的一次成功尝试。有几个字:“东巴东山,中巴之东,有河流流过。白帝高是三峡镇,夔州过了百安关,特别好理解,朗朗上口。中唐以后,刘禹锡对支竹词的改造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以“支竹词”为名公开写诗,长度为11,被后人誉为“正宗支竹”。后世文人创作了许多支竹词,这已成为一种风气。三峡地区还有“田歌”、“山歌”、“号子”,都有地方特色。号子是峡江劳动人民特有的歌唱声音,因职业不同分为“船夫号子”、“工人号子”、“盐工号子”。这些圣歌唱出了三峡地区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三峡文化的一部分。在三峡的民俗文化中,娱乐习俗和丧葬习俗应该特别提及。三峡古老的民俗中有春游、赛龙舟的传统习俗。春季旅游和唱歌在宋代被称为“踩铁轨”或“踩冰碛”。那时候,男女老少都到野山上去尽情歌舞,热闹非凡。宋代的王写过一首名为《人行一日》的诗,描写当时的盛况,说:“邀蜀风俗好,穷者亦可行。今其为人,倾城出江高。”夔州就是今天重庆的奉节,人民日是每月的第七天,古代称为“人民胜利节”。诗中说,这一天,因为立春已至,夔州“全城”出动,“穷人”也互相邀请,可见当时的盛况。赛龙舟是三峡地区每条河流都比较繁荣的节日活动。学者考证,盛行于中国南北水乡的龙舟赛,起源于三峡地区。那时候应该是古代当地人的图腾祭祀日。这是古代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后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去世,改为纪念屈原。在清代,夏川的端午节有更流行的说法,五月初五为小龙端午节,五月十五为大端阳,成千上万的观众从三峡各地前往屈原的家乡观看盛大的龙舟比赛。人们唱着巴楚地区的民歌,缅怀屈原:“我为国捐躯,去了汨罗,在河心坐船来找你。把你的灵魂招回故国,把你的灵魂招回三闾”。三峡地区古代的葬俗有吊棺葬和船棺葬,都是将尸体放在船形的棺材里,挂在崖洞里。据说重庆巫溪县破岩横躺着25具汉代棺椁,在河中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据学者考证,这种悬棺葬是战国以来古巴人的一种葬俗。这些战国以来的悬棺古遗存,最晚从唐代开始被发现为奇观。唐代诗人孟郊的《峡之哀》诗中有“棺根锁,孤骨袅袅”的描写,宋初编撰的《太平毓兰》更清楚地记载:“唐将王果,航过三峡,见悬岩正中有棺之物。”如前所述,三峡原是古代西南巴人居住的地区。与中原的华夏族相比,巴人属于古老的少数民族。三峡古文化遗址中也有很多古巴民族特色。据考古研究,古巴部落群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可视为夏代巴人的活动遗址。在湖北宜昌白庙地区,有相当于夏朝的白庙巴人遗存。商周时期比较明显的巴人遗址有重庆开县余家坝、云阳李家坝、涪陵小天溪等,但战国以后的墓葬发现的文物最多。巴人墓葬文物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青铜器上常有虎形的装饰图案和纹饰,有的雕刻在青铜兵器上,有的用作器物的钮扣。里面有一个虎扣,是古代巴人的典型神器。在出土的巴文物上,也有一些类似文字的图案,其中有八个图案接近汉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神秘未解的“巴蜀於菟”。巴人的整个历史至今还是一个历史谜,在古代文献中也只有零星的记载。如《后汉书·巴县南人》有记载:“林俊死,魂界白虎,巴适以虎饮人血,故用人庙”;唐代《舒曼》记载“巴人祭祖,击鼓祭白虎”,与考古发现巴人对古代青铜器上有虎钮的虎图腾崇拜相吻合。我相信,将来会有学者写出一部完整的巴人史。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文化中有很强的古巴文化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