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繁华的地方是什么?

宜繁华之地指宜昌,古称“夷陵”,因“水在此山在此陵在此”而得名。清代改称“宜昌”,意为“适宜繁华”。

宜昌地处华中、鄂西南与长江中上游的交界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是三峡工程的起点,也是三峡工程所在地。拥有468座水电站(包括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

宜昌的历史沿革

宜昌历史悠久,宜昌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活动。中国几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在古代属于西陵部落。据《宜昌州府志》记载,夷陵为夏商周时期的古荆州,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西塞重地,建有城池。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县,改夷陵县。宜昌大部分地区属于南郡。“汉承秦制”,夷陵西汉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改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临江县改为宜都县。

南北朝时,宋、齐都与金交好。梁改益都郡为益州,西魏改沱州,北周改。

隋大业三年(607年),西州改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阳、远安,夷陵郡治,属荆州都督府管辖。

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郡隶属荆州郡。顺治五年,“夷陵”改为“夷陵”。雍正十三年(1735),夷陵府升为宜昌府,夷陵县改为东湖县,也是宜昌府所在地,统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以及贵州、鹤峰两州,隶属景邑石岛。

民国初年废除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制。民国元年(1912),东湖县改为宜昌县,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长阳县、五峰县、鹤峰县属京南路。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被划分为八个行政区。其中,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