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劳动人民修建了近百座寺庙、殿堂、建筑、亭阁、楼台、桥亭。
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流过庙宇和寺庙,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汇聚一堂,令游客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胜地,常年接待数以千计的海内外游客。
关于晋祠,一言难尽。据《晋书·史记》记载,之子成了,取名。
因晋有水,之子谢将国号改为晋。
后人为了祭奠俞大爷,在金水之源建祠,称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始年代尚难确定。
最早的记录是在郦道元(公元466或472年?——公元527年),书中写道:“国际山上有唐叔虞庙,水边有凉堂,水上有飞梁。
“坐地时,景区文物已相当可观,殿宇、大殿、飞梁一应俱全。
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从北魏开始,也有上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里,晋祠多次新建、扩建,面貌不断变化。
南北朝时,文宣帝高阳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定都晋阳,并在天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以“建大屋,筑池塘”。
隋炀帝开年间(公元581-600年),在殿区西南建有舍利保健塔。
唐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晋祠,题写《晋祠碑文》,又加以扩充。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赵光义在晋祠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筑,修缮完成后还刻有碑文。
宋仁宗赵真在天盛年间(公元1023-1032年)立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的母亲弋江修建了宏伟的圣母堂。
自从北宋天盛时期修建了圣母院大殿和鱼塘飞梁之后,庙区的建筑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
此后铸造了钢铁侠,又增加了纪念馆、钟楼、鼓楼、水镜台。就这样,以圣母院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第二次完工了。
曾经生活在正确地方的唐叔虞神庙就坐落在它旁边,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庙区中轴线上的建筑,自东向西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月广场、钟鼓二楼、仙殿、鱼桥飞梁、圣母院殿。
这组建筑群,北面的唐叔虞寺、昊天寺、文昌宫,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舍利活塔,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
东西主线沿线的建筑,再加上南、北两组建筑,原本是不同时期的建筑,集中在一起,但似乎都服从于一种精致的整体设计。它们不是杂乱拼凑的,布局紧凑,像寺庙庭院和皇家宫殿,反映了中国古代龚放人民的聪明才智。
中轴线前端是水镜台,建于明代,是当时演戏的舞台。
前部为单檐卷棚屋顶,后部为双檐歇山顶。
除了前面的舞台比较宽敞,其他三面都有清晰的走廊,在建筑上别具一格。
慈禧太后曾经在颐和园照原样建了一座。
从水井台往西,有一条晋江总干渠——“支伯渠”,又称克里斯蒂娜北河。
春秋末期,晋国官员智伯为了夺取赵襄子的土地,从汾水和晋水中引水灌溉晋阳,开凿了这条运河。
后人把老渠修深了,就成了灌溉田地的渠。
穿过智博运河上的河仙桥,就是金人梯田。
金色的平台呈正方形,每个角上都站着一个铁人,每个都有两米多高。
其中西南角的一尊造像是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铸造的。历经800多年的雨雪风霜,至今光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所达到的冶炼和铸造的高度。
穿过对月广场、钟楼、鼓楼到仙殿。
这座寺庙原本是祭祀的地方。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它有三个房间宽,两个房间深。梁架很有特色。四根椽子上只放一层扁梁,简单,省材,轻巧结实。
殿的四周,除了中间的前后门,都筑了厚厚的槛墙,装了笔直的栅栏,使整个大殿看起来像个凉亭,显得特别整洁开阔。
1955年,仙殿按原有风格用原材料进行了整修,保持了金代的建筑特色,是我古建筑中的瑰宝。
仙殿西面是连接圣母院大厅的鱼塘飞梁。
整个沼泽是一个方形的水池,是水的第二泉。
池中有三十四根八角形小石柱,十字形桥面由柱顶斗拱和梁木支撑,为飞梁。
东西桥面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其西端分别与仙殿和圣母院大殿相连。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3米,两端向下倾斜,与地面齐平。
整个形状像一只展翅的大鸟,所以叫飞梁。
梁飞的建立日期和地点不详。根据朱的记载,建立于北魏。
现存的这座桥可能是与北宋的圣母院同时修建的。
它在1955年被翻修过。
建筑结构具有宋代特色,小八角柱和复合盆莲花瓣仍承载着北魏遗风。
这种造型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虽然在古籍中有记载,在古面孔中也偶有见到,但现存实物只有一个。
这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梁飞南北桥面东侧,两端各卧一只宋石雕狮子,造型生动。
桥东站台上有一对铁狮子,威武雄壮。它们铸造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它们是中国最早的铁狮子。
中轴线的尽头是宏伟的圣母院大厅。
圣母院背靠悬瓮山,面向前方鱼塘。另一个二泉——“难老”和“善益”分别为左右。
此庙始建于北宋天盛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它是晋祠现在最古老的建筑。
该寺高约19米,歇息于山顶,重檐。宽七间,深六间,平面布局近乎方形。
大厅四周是回廊,前廊两深,走廊宽敞。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寺庙周围的走廊是现存最早的例子。
殿周围的柱子略微向内倾斜,四根角柱明显凸起,使得殿前檐的曲线非常有弧度。
上翘的殿角与飞梁折叠的翅膀相映成趣,一起落下,一个个放松,彰显了飞梁的匠心和大殿的开阔。
寺、桥、春亭、鱼塘融为一体。
圣母院大厅采用“降柱法”建造,大厅内外共降十六根柱子,大厅屋架由柱廊和檐柱支撑。所以前廊和大厅都很宽敞。
巧用“降柱法”
说明力学原理在宋代建筑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掌握。斗拱与柱高比例得当,避免了隋唐时期的材料浪费,在建筑风格上更具艺术性。
中国的木构建筑经历了一个从隋唐的雄伟坚固到明清的辉煌轻盈的发展过程,而宋代建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圣母院是宋代建筑的杰作,对研究宋代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殿内无柱,既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又为立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庙里有四十三幅泥塑画像。壁龛里除了两个小雕像外,大部分都是北宋时期的原创雕塑。
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圣母玛利亚的雕像位于大厅中央的神龛里。
其他42名随从对称分布在壁龛两侧。
其中有太监五人,男装女官四人,宫女三十三人。
处女姜,曲膝坐在饰有凤头的木椅上,凤冠绣袍,珠绣长衫,神态端庄,尽显统治者的尊贵与奢华。
四十二名侍从,各司其职,为皇后服务各种辛苦的工作,比如侍奉印刷书法、扫地穿衣、侍奉饮食、侍奉起居甚至奏乐、跳舞等等。
这些雕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
宋代的艺术家们,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身被禁锢在皇宫里,失去了自由,埋没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丫鬟的身材都比较匀称,衣着漂亮典雅,衣纹明亮流畅。
他们的年龄不同,身材丰满或苗条,脸圆或精致,表情苦涩或天真,性格鲜明,表情自然,身高与真人相近,更显得栩栩如生。
这组造像突破了寺庙建筑造神造佛的刻板印象,真实地展现了被囚禁在深宫中受奴役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个侧面。
在技术上,他对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掌握得相当准确,手法娴熟,艺术表现力很高。
它们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说起晋祠,总会说起这些精彩的宋雕塑。
在圣母院大厅的南面,有一座名为金字塔顶的亭子,是北齐天宝(公元550-559年)所建。
难老泉,山西水的主要源头,常年从亭下的石洞中流出,昼夜不息,所以在北齐时,因《诗经》中“永不锡难老”一句而得名。
泉水清澈透明,水中郁郁葱葱的长寿浮萍和水底五颜六色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蔚为壮观。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赞不绝口,写出了“晋祠流如碧玉”、“龙鳞莎草微波绿”等优美句子。
难老泉水来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C,灌溉附近数万亩稻田。
北宋诗人范仲淹说:“成千上万的人到处灌溉水稻和稻田。
”“皆如晋祠,民无干年。
“是赞美晋祠的春天。
水母楼,又名水晶宫,位于南馆的西面。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
楼下洞内有三个洞窟,中间洞窟中置有一尊青铜水母雕像,坐在瓮形座上。
坐在楼上摆好神龛,自西向东供奉水母。
神龛两侧有八尊侍女雕像,体态优美,服装线条优雅,造型独特,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晋祠著名的唐碑立在贞观的亭子里。
此碑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所作,名曰“晋祠碑文”。
全碑1203字,旨在通过歌颂周宗政治和唐叔虞的建国方针,弘扬唐朝的文学武功,巩固自己的政权。
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晋祠碑记序》书法洒脱,骨壮,笔法苍劲。
雕刻师以洗炼的刀法充分展现了书法原作的魅力。
《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碑刻,对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在寺庙区的北面有唐叔虞寺。
据李道元《水经注》:“沼西枕水有唐叔虞庙。
“北宋时,晋祠和平繁荣复兴寺碑文中描述“前有曲水沼”“后有险峰”,老庙的位置似乎与现在不同。
现有建筑分为前后屋,相当宽敞。
前院四周有回廊,后院东西各有三个厅,北面是唐叔虞厅。
寺庙有五个房间宽,四个房间深,中间的神龛里有一尊唐叔虞的雕像。
神龛两侧摆放着从外地搬来的十二尊雕像,多为女性,身高接近真人。
她还会吹长笛、琵琶、三弦、钹,似乎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乐队。
远处的雕像是明代的作品,是研究中国器乐发展和音乐制度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生生塔位于祖地南瑞。建于隋开帝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
塔高38米,七室八角,琉璃瓦屋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衬着村中的蓝天白云,十分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令人印象深刻,包括柏舟和隋槐。
相传,柏舟始建于西周,位于圣母院大殿左侧。树体向南倾斜,与地面成40度左右的角度,枝叶遮住了太阳穴。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赞:“大地草木丰茂,古柏含苍烟。”它在900多年前就因其古老而备受推崇,至今仍雄健挺拔,与劳伟的泉水和精美的宋代少女雕像并称为“晋祠三绝”。
穗淮在关帝庙,老枝盘根错节。
这些古树如此古老,却依然生机勃勃,绿荫如茵。
阴森的老树与金水三泉的结合,使大殿的亭台楼阁隐于树荫与静水激流之中,景色极为优美。
晋祠,晋祠文物保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0相关内容:晋祠诗词;南劳权吴伯箫;《晋祠刘大鹏序》;话说金慈铭张友春;晋祠的碑文也是平行的。李世民晋祠圣母院前的盘龙柱是晋祠三大奇观中的难点。老泉鱼池飞梁,宋塑晋祠三绝少女(一)晋祠三绝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