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形象归谁管?
现在电影、电视剧、小说中的很多题材都是源于历史,然后为了人物和情节的丰满。他们大多会打磨这些历史人物所经历的故事。甚至是大反转。
很多时候,我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仅限于电视剧或电影中的形象。很少能和史书记载的人物相提并论。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过,历史人物形象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什么是历史形象?历史形象也就是正史书中记载的人物形象。相对正统,有据可查。
什么是文学形象?文艺形象就是我们平时在小说、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的人物。他们往往是虚构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史书上是找不到的,或者和史书上记载的大相径庭。
什么是民间形象?所谓民间形象,就是普通人通过口口相传留下的形象。比如关羽被奉为财神,是因为忠义被商人作为保护神供奉,久而久之就成了财神。
虚构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虽然不可信,但史书记载的不一定是真的。
所以,读历史的时候,不如把重点放在你能从那个人物或故事中学到什么道理或行为准则上。毕竟不同的人有权利对哪怕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发表不同的看法。要能多角度看问题,学习就好。
我觉得Tara Westerfer总结得很好: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变得自大。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加深,眼界的开阔。教育不应该让你的偏见更加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充满热情,热爱与他们不同的想法。
很多人看到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自己认识的不一样,就开始质疑别人。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总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你得脸红脖子粗地跟别人争论对错。
其实真的没必要。你认为你是对的。你没见过那个历史人物。如果你看到你自己,你怎么会是对的?我们就说说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