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
公元759年冬,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从陇右出发。(今甘肃省南部)去了四川,来到成都。760年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小屋。
公元761年春,茅屋建成,称“成都草堂”。他在这里住了将近四年了。他曾被授予“监察部员外郎”的称号,人称杜工部。
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员医院。这期间对杜甫草堂的破坏是很大的。寺内门窗及亭台水榭全部拆除,悬挂的对联全部丢失,大部分被官兵取下来当柴烧。工部神龛里的杜甫雕像被雨淋了,草堂寺的和尚只好给它戴上帽子。
扩展数据:
文物价值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有各种资料3万多册,文物2000多件。包括宋、元、明、清各代杜甫诗歌的精刻、影印、手稿和各类现代印刷本,以及韩国、日本出版的15种语言的外文译本和120多种中文版画,是杜甫生平创作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诗画”已经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个特殊画种,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有收藏。现代大师如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还根据杜石的绘画创作了风格各异的精品。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生于襄阳,汉族,后迁居河南珙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夜老,与李白并称为“杜丽”。为了区别李商隐、杜牧和“小杜丽”,杜甫、李白也被称为“大杜丽”,杜甫常被称为“老杜”。
百度百科-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