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顾名思义,“四面埋伏”就是四面埋伏,呈现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这个典故出自楚汉战争。
汉高帝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年,汉王刘邦率兵追击退守彭城的项羽。追到杨霞以南,刘邦下令停止追击,并派使者命令韩信、彭越在牯岭与自己会师,共同追击项羽。自此,作战态势基本构成了对项羽军队“十面埋伏”的战略包围。韩信的三十万兵马一起南下,切断了项羽回程鹏的退路。彭越率领数万兵马到牯岭,与刘邦会师,主攻;刘嘉、英布随寿春部队北上,切断了项羽的南逃。五、六十万汉军包围项羽,十万楚军节节败退,退到垓下东南八十公里处,已是寸步难行。
楚汉相争三年多,汉王和刘邦终于取得了绝对的军事优势。汉军“四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戍守,如鸟飞。这一刻,项羽的反击就像困兽犹斗;刘邦俊遇袭捷报频传。
离开战场,杀声震天。两军决一死战。著名的“十面埋伏”大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一些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市。因为《水浒传》上写得很清楚:“战场设在九里山前,牧童拾旧刀枪。顺风吹乌江,恰似霸王别姬”。所以今天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是中国军人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一块“磨旗石”,据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九里山脚下,有一个村子叫八里屯,据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在徐州的东部,有一口井,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亮的名字命名的。张亮深夜在这里吹笛子,打击了楚军的士气。
有人认为《十面埋伏》是韩信的,因为中国古代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叫《淮阴平初》。无论如何,这《十面埋伏》是楚汉决战的历史再现。因为十面埋伏的琵琶,又称楚汉,是楚汉战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