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如何备课
如何上好一堂课,让学生学到知识?这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新课改”是一场文化和观念的变革。只有当一个老师有了文化和理念,课堂上才会有师生互动。如何上好历史课?关键是要求老师每节课都要做好准备。第一,明确“课改”的目的,在备课中体现“人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也是靠人来实施的。这次“课改”,其实就是要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尤其是要活出“人”。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不一样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应该把教育界提倡的“以知识为本”改为“以人为本”,明确“课程改革”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改革。诚然,这里的“人”应该有两种解释:是作为“人”的学生,还是作为“人”的老师。因此,“新课改”不仅是适合学生的教育,也是适合教师的教育。“课改”后,评价一个老师的课,不是以“分数”来衡量,而是以“深度”来衡量。所以,历史备课要从“人”入手,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比如我讲“中央集权的建立”,自然就讲“秦始皇的暴政”。同学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所以我有意识地利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有效地备课。设计方案如下:——“如果你是荆轲,你会为了老百姓去刺秦王吗?”不,我不必为不相干的人献出生命。)(总结):用今天的话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自杀杀人”。大的历史背景是秦朝的暴政,但归根结底是他的不堪。“人文备课”最大的好处就是老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帮助我们拉近古今的距离,让学生从“人”的角度,尤其是从“人心”的角度去做实际的讲座。综上所述,“课改”突出“人”,历史是由人组成的。备课时要不断思考人性,把经验融入备课和教学中。第二,遵循“课改”理念,做“有效”备课。教师的“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两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学生听的最佳效果。在准备大纲要求的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拓展知识容量。备课不是讲教材,而是讲教材。要注意挖掘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我们备课的重点是在书上找话题。这样的课不欢迎学生是可以理解的。真正的研究型教学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可见,要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备课时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的科技含量,带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做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备课不仅要吃透大纲和教材,还要准备好学生和社会,还要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学生有接收信息的欲望和要求,尤其是最新的信息。为了了解这些情况,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不断接受外界信息来补充自己的知识来源。当你接受信息并拥有它时,你就获得了知识,增强了能力。比如我们讲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在美国大选开始的时候,可以利用这样一个事实来增加学生的兴趣。那么,“新课改”后的备课和以前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备课思想的来源一定是真实有效的,而“换汤不换药”当然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基于以上分类,“新课改”是一项大众化的教育活动。它根据前人的足迹,有选择地对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一些有价值的事件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并转化为移动的教育信息,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其创造力。由此可见,理念到位将使教师在备课时不再站在教学的绝对主导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站在教与学融为一体的位置,发挥和引导学生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发展其新的创造力。第三,体现“课改”精神,改进备课方式。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觉得,备课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开放的人生态度,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把问题讲透彻,也有助于学生探索和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不同的备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备课的时候,我总是尽量往脑子里灌输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的情绪动起来,老师一定要“燃”。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还要注意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来补充教学。我们是搞历史教学的,这个更重要。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出自己的兴趣点。“课改”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上课的关键不仅是感染学生,更要感染老师自己。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备课的时候遇到章怎么办?提升自己!老师不在状态,学生怎么会在状态?把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与课堂上的学生融为一体,是心灵的碰撞,是生命的教育,应该是升华。其实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就是简单、自然、平淡如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很放松,没有压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形成“班级文化”。备课的目的是教好我们每一个学生。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课方式,本质上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再认识,是对传统备课功能的再探索。我们不仅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而且要善于预测未来的发展。以上简要分析了“课改”后备课的构思角度、选材角度、表现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在备课时,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突出“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