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阴山——参观包头鸡毛窑遗址和石窟

包头历史遗迹众多,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并逐步得到合理保护,立有国家重点、地区重点、市、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石碑作为有力见证。但这些遗址大多分布在包头各地,也有一些比较有名的,比如五当召、秦长城等。这个优点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导航找到。但是有很多东西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更不要说能够导航找到了。这真是大海捞针。这么说吧,我们这次要找的两个古迹是鸡毛窑村。首先,鸡毛窑村之前没听说过,但是从这四个字的组合来看,就有些不着边际了。“窑”的意思,大概是指通过西入口来到这里的贫苦困难户,在这里的土梁、土墙下做了一个简易的窑洞,住在里面。我是从一个包头历史地方文化的作者的文章里知道“鸡毛”的含义的。可能,曾经有一个叫毛奇的蒙古人住在这里,后来把它改成了“毛奇村”。随着石拐煤炭业的繁荣,来来往往拉煤的人越来越多。冬天,这里的气候会非常寒冷。当时这里有个好心的商人买了个客栈维持生计,让这些人过去拉煤。后来这个商人菩萨特别激动,买了很多活鸡,宰杀后把鸡毛留着。如果他发现煤矿工人脚上有冻疮,他会在他们的鞋子里塞一些鸡毛来保暖。路人被这位好心人的举动感动了,于是鸡毛窑村的村名就传遍了。

反正周末我早早吃了早饭,带了一壶热水,踏上了目的地——鸡毛窑村。通过导航,我走向了宝石公路(五当召方向)

顺着导航指引,出了高速公路后,我开车来到了进村的土路。进村的路很艰难,经常会遇到土坡的起伏。走着走着,发现前面的路被北方堵死了。

我试着回到公路上,看看前面有没有去村子的路。果然,我在不远处的村子里发现了一个缺口。不远处是一个铁路桥口,过了就变成村子了。

?进村后,除了崎岖的土路,南方之旅什么也没发现...到了村子最北边,找到一户人家,问村民我在哪里找。对方给了我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只是让我去东边的山坡上看看,也许能找到。因为只能走过去,我把车停好,想着东边的山坡。

?走在空旷、泥泞、杂草丛生、到处是碎石、起伏不平的路上,伴随着一阵阵呼啸的狂风,我感到很不舒服。走到山坡上,发现北边山坡下有几个大洞。我想知道这里是否会有洞穴。当我走近山洞时,我什么也没发现。

停下来,待在山坡上。回头一看,周围没有文保石碑的痕迹。我以为再往东走也差不多。失落的心情突然涌上心头。回头一看,离停车的地方很远。

回到车上后,我打算先出去看看桥洞里的铁路,然后再考虑如何找到场地。毕竟我不能白跑一趟。从开桥回来后,我上山走到铁路边,发现了新的东西!一个废弃的小火车站出现在我们面前。

据说这条铁路与日本侵略中国有关。日军占领包头后,发现石拐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了储备战略资源,开始大肆掠夺。所以这条铁路也见证了日军在这片土地上犯下的无数罪行。

回来的路上,突然遇到一个老人,就去问他知不知道遗址在哪里。我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有希望就不要放弃寻找。果然我爷爷知道在哪里,详细给我指路,但是我听了之后感觉去的路在七八圈左右。我担心我还是找不到它。我想让我爷爷和我一起去。他一再推脱家里有事,最后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同意和我一起去。

原来我进村之前只注意到了前面的路,忽略了右边通往村民的盘山路。在叔叔的指引下,我开着车到处走,路越来越窄,起伏的路面坡度越来越大。即使我很谨慎,爷爷也很淡定,很平静的指导我。一看就是个老司机。行驶了200-300米,终于发现了一处古迹,文保石碑——鸡毛窑遗址。

鸡毛窑遗址是包头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在这个遗址周围,发现了许多生活用品,如陶器、壶和石斧。该遗址是包头市新时期重要的人居遗址,与包头市其他阿山遗址、西苑遗址属于同一范畴。老人说以前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大的陶器碎片,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发现周围什么都没有了,但看到防护石碑也不是白来的。然后我们继续寻找北边不远处的第二个遗址——鸡毛窑石窟遗址。老人告诉我,石窟在两座圆山中的一座山上,到了就能看到。然后你走了300多米厚,来到了这个圆山的底部。

看到山前没有石碑,我绕到山后,在这个地点找到了石碑。

老人觉得我看得不够尽兴,干脆带我上山看石窟。

上山的路不好走,因为山很陡,碎石很多。越往上爬越难,但老人似乎习惯了爬这座山,很轻松就上去了。上去后发现了两个山洞。首先,我看到了一个。我没在洞穴的石壁上看到任何东西。

后来我来到了二号洞,和老人一起进去让我大开眼界。

来到第一个和第二个石窟,发现外面有明显的刻字。

据我所知,这个石窟是明清时期开凿的,刻的字是藏语的何蒙文。内容大概是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对藏传佛教的介绍具有重要价值。这个石窟虽然不能和中国四大石窟相提并论,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