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环的节育措施始于何时?

20世纪初。

宫内节育器,从古代发展而来。据记载,古代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在骆驼的子宫里放入小石头,以防止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时怀孕。11世纪中叶,以色列科学家阿维森纳报道了避孕器具的应用。19世纪后期,应用金属制蒂用于矫正当时子宫的位置,也可用于引产和防止妊娠。其实这些装置并没有进入子宫腔,并不是真正的功能性宫内节育器。

波兰医生理查德·里克特首先设计了用于人类避孕的宫内节育器。他在1909年用蚕的内脏做了一个环形的宫内节育器,用一个带缺口的棒送入子宫。从65438年到0923年,K.Pust发展成为具有蚕肠环和手柄的子宫颈子宫装置。虽然有临床报道,但因为盆腔感染而被医生反对,无法推广。

普及宫内节育器应用并加以改进的第一人是德国的Emst Grafenberg,他将蚕肠和银丝制成的星形宫内节育器改进成合金环,即格氏环。

1920之后,德国普及了格氏环。1925年日本太田设计了车轮形塑料戒指,1934年太田戒指使用了黄金和镀金银戒指,据说比格氏戒指更有效。

《奥本海默》在1957中报告了329名以色列妇女,而Ishihama在日本报告了18594个病例。在149医院的临床试验结果分别为2.5%和1.7%。在没有明显并发症的情况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62年,人口委员会制定了合作统计计划(CSP ),并广泛评估了各种宫内节育器。1964年召开第二届国际宫内节育器会议,研究分析各种宫内节育器。并对27000名放置它的女性和39000多名使用它的女性进行了国际评估。

第三届国际宫内节育器会议于65438年至0974年在开罗举行。以塑料宫内节育器为载体,添加金属、激素和抗出血药物,被称为第二代活性宫内节育器。

第四届国际宫内节育器会议于65438 ~ 0994年在纽约召开,对各国常用和新研究的宫内节育器性能及大样本、多中心对比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妊娠率,目前的活性宫内节育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放置一年后妊娠率为2%-3%;第二次妊娠率为1%-2%;三类妊娠率≤1%。建议普及第三类。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宫内节育器出血副作用的机制和长期安全性方面。在一种新型宫内节育器预防宫内节育器出血的研究中,表明在含铜宫内节育器中加入吲哚美辛可明显减少放置节育器后出血,提高临床疗效。2001至2002年,有含吲哚美辛、铜宫内节育器、记忆合金宫内节育器的新产品。

第四届国际宫内节育器大会数据显示,全球宫内节育器使用者总数已达6543.8亿多,其中中国占8000多万,约占育龄妇女采取措施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