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勘探史简介
自汉末以来,自大规模开采自流井以煮盐以来,已钻探了数万口井,生产了数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一些石油。13世纪,来自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已被大规模开采。磨子井钻井于1840,在1200m深度到达三叠系嘉陵江灰岩深层主力气层,井喷强烈,预计日产气超过40万立方米。20多年过去了,依然繁华。
鸦片战争后,在世界石油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与其他工业一样,石油天然气工业是落后的。建国前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探矿人员,90%以上的地区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从1904到1949这四十五年间,中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累计产油量不超过365438+万吨。
自1878年中国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以来,中国现代石油勘探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府庙苏,在陕西延长1907(延长1井),在新疆独山子1909,钻出中国第一口油井。1913年,美国某公司组成调查队,在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开展了第一次石油地质调查,1914年在陕北钻探了7口井,但未发现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学家E.Blackwelder教授写了一篇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文中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大部分不生油。除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外,历代岩层都曾发生过严重的褶皱和断裂,并或多或少地受到火成岩的侵入。因此,中国永远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被切断,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行勘探开发石油。1938的冬天,孙坚政治家小学一行九人顶着寒风骑着骆驼,开始了戈壁滩上的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进行地质调查和构造调查,于8月1939将1井钻至88.18m,获得工业油流日产油18m。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基础十分薄弱。到1949,除台湾省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新疆独山子三个小油田,四川自流井、圣灯山、游沟三个小油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和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世纪50年代,在西部重点地区发现了一批中小型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了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量6543.8亿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缓慢开发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递减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0年周年油田发现的时期,是中国石油勘探的初步发展时期。
重点是中西部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面油气田多,油气田少,地层好,构造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外,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雅尔夏、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相继发现。石油工业发展显著,特别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从1959发现大庆油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月26日,1959,松辽盆地宋集3井获得工业油流,发现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石油勘探进入第二个大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了战略转移,即重心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海相生油理论,并在实践中证明了陆相盆地特别是大型湖泊沉积不仅可以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我国油气地质工作者的思想,开创了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首次重大突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华8井喷产油,1962营2井获得高产油流,发现并证实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采油基地相继发现并建成。特别是1975华北任丘潜山油田的发现,开辟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的石油勘探也在大力开展。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中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深化东部勘探的同时,加强了西部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
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发现了莺-琼盆地崖13-1、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塔里木盆地克拉2等一大批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加。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加,1996年超过15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为3336万吨,现已成为保持中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取得了重要成果或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