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食典故
1.东坡肉
相传为北宋(四川眉山)诗人苏东坡所创。东坡肉源于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流亡黄冈,那里猪多肉便宜,就想出了这个吃肉的方法。
“东坡肉”首创于徐州。《徐州古今名菜》记载,苏轼任徐州周知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与全城百姓筑堤护城。徐州百姓宰猪宰羊,到官府告慰。苏轼无法拒绝,便指示家人做红烧肉,还给百姓。百姓吃后,觉得肥而不腻,香脆可口,故称之为“回锅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以《烹肉》作歌:“黄州好猪肉,其价贱如粪土。富人不肯吃,穷人不懂做饭。慢火,水少,火足了就美了。人们开始互相模仿,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任第二任杭州知府时,为疏浚西湖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家给他酒肉拜年的时候,苏轼点了猪肉和酒煮着给民工吃。他家误以为米酒和猪肉一起煮,但大家吃完后都觉得更脆更好吃。“东坡肉”的名声慢慢传遍了全国。
2、佛跳墙
佛跳墙,闽菜传统第一道菜。相传这道菜起源于清末。洋桥巷官行的一位官员在家中设宴,邀请首席秘书周濂和这位官员的妻子亲自下厨。鸡、鸭、肉等20多种原料放入绍兴坛子里,精心煨成一道荤腥的菜。周濂品尝后赞不绝口。之后,周濂带着官方厨师郑春参观了官方银行。回到我的办公室后,郑春发认真研究,对材料进行了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效果比前者好。
1877年,郑春发开设“聚春园”餐厅后,不断研究和丰富这道菜的原料,做出的菜肴风味浓郁,广受好评。有一天,几位秀才来到馆中饮酒品尝菜肴,馆官捧了一坛菜肴送到秀才的桌前。祭坛的盖子被揭开,屋子里充满了肉和香。这位学者被熏香的味道陶醉了。有人问这道菜的名字。答:还没命名。于是书生即兴作诗,其中有一首诗云;“坛上满是肉香飘来飘去,佛闻弃弹壁。”所有人都很惊讶。从此,引用诗中的意思:“佛跳墙”成了这道菜的专名。
3、八仙渡海造罗汉。
八仙过海做罗汉,是孔子喜庆寿宴的第一道名菜。从汉初到清末,许多皇帝都曾去曲阜孔府祭祀,其中乾隆皇帝曾七次前往。至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去祭拜的人多了,孔子就经常设宴招待。八仙过海做罗汉是孔府名菜之一,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味道浓郁。这道菜主要由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肉、芦笋、火腿等制成。鸡肉被视为“罗汉”,主料中有八种是“八仙”,故取名“八仙过海造罗汉”。这道菜一上来,马上就开始唱啊唱啊,享受美食,去看歌剧,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