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胜的论文
2.20世纪中国革命的回顾与反思(与唐小兵的谈话),《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2014,1。
3.《山地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延续与前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2013;收入《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10。
4、《滚下山坡的岩石: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性和进步性》,《中国近代史杂志》第7卷第2期(2013年6月),135-155。
5.革命底层的动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与参与机制,《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10;收入徐秀丽、王献明主编《中国现代农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273-309页。
6.革命掮客:中国共产党早期工农运动的中介团体,载于《现代国家的塑造:中华民国百年研讨会论文集》,吴树峰主编,台北,国史馆,201015-10365438。
7.《蒋介石与党和国家元老》(1925-1932),黄子晋、潘光哲主编:《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塑造》,第1卷,第429-46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65年9月438+03。
8.新文化是如何“运动”的:从铃木真美、刘建辉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来看,是一次学与学史整合的研究。
9、《蒋介石的读书史》、《蒋介石的读书年表》,陆主编,,台北,成大出版社,2012,277-334页。
10,《蒋介石的阅读:一个基于蒋介石的调查,1920s-1940s》,《中国近代史杂志》第3卷第1期(2009年6月),11-25。
11,民族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演变:1915-1925,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北京,九州出版社,2065438+2002年6月。
12,“亡国,亡国,亡人:1915 か124251925 にぉけるのにののに".
13,“湖南战役和中国军队对lchigo行动的反应”,马克·皮拉蒂、爱德华·德雷和汉斯·范·德van合编。为中国而战:甲午战争军事史论文集1937-1945。加州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1,第403-420页。)
14,蒋介石与国民党(上下),理论视野2011,第112号。
15,“反革命罪”的由来与消灭,《政府法制》第112期。
16,《从孤儿寡妇到孤独者:蒋介石的早期成长经历与人格特质》,房鹿出版,蒋介石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台北时代文化出版公司,2011;王朝光《蒋介石的人际关系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
17,读蒋介石史,中国书评,2011,04。
18,北伐战争中的地理、法律与革命:中国“反革命罪”的由来,《近代史研究》,2010,第1期。
19,《5月4日至5月30日:城市群众运动的组织与动员(1919-1925)》,《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2009年第43期。
20.《党员、党组织与城市社会:中共在上海的地下党》(1923-1927),《论民国时期的领导精英》,陆、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5438+2月。
21,《党员党组织与城市社会:中共上海の地下党》,中央大学政策文化研究所日文年报第13期,2010年8月。
22.《个人、社会、群众与政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互动》,《两岸发展史研究》(台北),2009年第6期。
23.“个人、社会、群众与政党:五四运动前后关系的发展”,载于“リベラリムの中国”,东京村田由次郎主编,哪里是你愿意放弃的地方。49860.68868688686
24.“跨越鸿沟,注重连续性”:评《123989年前后的中国》和《近123950年》2008年第53期。
25.《北洋时期的南北边区概念》,《陆荣廷与旧桂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民国时期日本书籍的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7.《中央政治委员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8.《联俄与向俄学习: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的意义》,《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公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2008年。
29.“乌竹文聪”背景下的多重变奏: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与党务,《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
30.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组织和人事变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朝鲜),2007年第33辑。
31,《新文化是如何运动的——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近代史研究》,1,2007年。
32、“战时校园中的中国国民党: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心的研究”,《中国历史前沿》第2卷第4期(2007年10月),590-631。
33.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34.《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中华民国档案》第1期,2006年。
35.“革命”与“反革命”:20世纪六九十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36.《湖南战役:中国军队对日军“一战”的应对》,《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
37.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20期。
38、“GMD中央委员会成员间的权力嬗变与派系斗争”,《中国社会科学》,第25卷第3期(2004年秋),51-65。
39.《国民党中央的权力演变与派系竞争》,《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40.《清党后国民党的组织变革》,《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41,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
42.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中共广东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43.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反省:以1944-1947国民党党政改革运动为视角,中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44.《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1930年代一场劳资纠纷的个案研究》,《历史研究》第5期,2001。
45.从“容纳共产党”到“容纳国家”:1924-27国共两党党际关系的再审视,《近代史研究》第4期,2001。
46、“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的运作”,《中国社会科学》,第23卷,第1期(2002年春季),第15-28页。
47.党政关系:国民党党在地方治理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3期。
48.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整,《苏东学报》,2001,1。
49.以共和精神办学:陈宇光与金陵大学,中国基督教大学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0.《探索女子高等教育的办学之路: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中国基督教大学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1,《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2.《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载《中国社会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民国时期县令的群体构成与人员沿革:以1927至1949长江各省为中心,《历史研究》第2期,1999。
54.《教会大学学报》出版简史,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55.日伪在沦陷区的教育,《抗日战争研究》第2期,1997。
56.《战前中国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学教科书为视角》,《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7。
57.九一八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国活动,《抗日战争研究》第3期,1996。
58.留学救国:1931转1937,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的行为与心态,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59.中国近代人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第2期,1996。
60.无重心的乡村社会: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的转移与衰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增刊。
61,教会大学与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62.《教会大学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1996。
63.留学救国——抗日战争与上海战时留学生画像,1995。
64.民国初年女性犯罪(1914-1936),《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台北),第一期,1993。
65.女学生从闺阁走向世界,明报月刊(香港),第9期,1993。
66.民国离婚初探,社会问题历史考察,成都1992。
67.《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官僚主义》,《历史档案》第4期,1991。
68.《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社会》第6期,1990。
69.中国近代节育运动概述,《人口研究》第2期,1990。
70.《近代留学生与华侨》,《华侨史研究》第3期,1990。
71,论近代军事留学生,《军事史研究》第3期,1990。
72.留学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东南文化,1989,1。
73.20世纪30年代留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华民国档案》,第3期,1989。
74.走从东方到内地的路线: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第6期,1989。
75.抗战时期留学生群体形象初探,《近代史研究》第4期,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