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历史
成都历史悠久,素有“天府之国”、“四川江南”、“四川苏杭”之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蜀国从广都范翔(双流)迁都成都,建城。关于一个著名成都的由来,据《太平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进程,取周“一年而居,二年而成,三年而成”而得名成都。蜀语中“成都”二字的读音是蜀的都城。“成者不死”,成都的意思就是“蜀国最后的都城”,或者说“最后的都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尝君偏爱芙蓉花,命令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的时候,成都被称为“芙蓉之城”,所以成都也被简称为“芙蓉之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65438年。[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了蜀国(都城成都)和巴基斯坦(都城重庆)。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中国设立13州史部,在成都设立益州史部,掌管巴、蜀、广汉、犍为。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被称为“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决定在成都成家立业。东汉末年,柳岩做“益州牧”,从广汉郡洛郡迁至成都,并以成都为州、郡、县。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非常发达,有“锦官”,所以称为“锦官城”或“锦城”。秦汉时期成都商业发达,成为全国性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7.6万,人口近40万,成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
宋元时期
尧朝时期,成都繁荣,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的规模扩大了,品种增加了。蜀锦的品种从唐代的10多种发展到宋代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飞鱼、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占全国上交总数的70%以上。唐宋时期,成都有专门的蚕市、药市和花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成都。北宋仁宗年间,在益州(即成都)设立官办交子业务,由政府公开印制,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元军攻陷成都。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设立“四川及中国其他各省”,以下简称“四川省”。
明清两代
明朝洪武四年(1371),明军击败明于震建立的大夏政权,在成都设立四川承宣首席秘书,成都为都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春竹被封为蜀王,行宫就在成都,也就是现在的“皇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张率军入成都,自立为帝,称成都西京。康熙年间,朝廷实行“湖广填川”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机,省会迁回成都。清代,四川外交部设在成都。皇帝还派四川总督和成都将军到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将军石达开率军入川,攻成都未果。清军俘虏了他,把他处死在成都的一条巷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