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和南非的历史相似性(共同点)?
来源:朱开勇日志
称赞中国改革的人认为中国改革“无与伦比”,批评中国改革的人有很多比较。比如,有人认为中国改革会陷入“拉丁美化困境”。但前段时间,拉美所副所长撰文称,中国的“拉丁美化”是一个伪问题。所谓“拉丁美化”,指的是新自由主义,对资本有利,对劳动无益。然而,在拉美投资的中国企业却发现了相反的现象。拉美的劳动力很凶。中资企业连续七年走向拉美。中国报纸的头条说中资公司“掉进了工会的陷阱”,陷入了“血腥的黄昏”。我常说,中国资本走向海外,才会知道什么叫“我们工人有实力”。
中国的改革与拉美不同。比如,人们常说拉丁美洲有贫民窟,恰恰是中国最不“拉丁美洲”:中国总是把穷人赶出城市,这是拉丁美洲绝对没有的。我觉得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的制度和中国类似,那就是南非。
改革30年来,我们的经济在亚洲发展最快,而南非的经济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正好30年左右)是非洲发展最快的,一战时制造业不发达;但在民主化前夕,南非成为非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
南非的经济腾飞与人权低下有关。南非由白人统治,但南非的白人大多是布尔人,自称是非洲土著,以反殖民主义为荣。他们对黑人是最坏的。国际社会批评他们。他们认为自己拥有民族自治的合法性。他们对黑人的压迫是内政,是对国际干预的反抗。当时南非主要是国有经济,不可能有什么经济奇迹。然而,南非在政治上被布尔人控制,在经济上被讲英语的白人控制。作为英联邦的一员,它搭上了全球化的班车,成功地融入了国际市场。它极具竞争力,其竞争力来自于其较低的人权优势。它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投资的环境,对黑人的做法最为苛刻。
中国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于中国的低自由、低福利、低人权。中国不搞全球化,就相当于朝鲜,不可能有奇迹;如果不是人权低,就相当于现在的东欧国家,也不会有多大奇迹——全球化和人权低加起来就是奇迹。中国经济奇迹的终极因素是两件事:圈地运动和农民工。没有这两样东西,就无法想象爆炸式的城市化和世界工厂的地位。
1911年前,南非对黑人劳动力实行苦役,1911年后,变成了打工挣钱。他们可以在城市流动和工作,但绝不允许在城市定居,实行排斥黑人的“白人城市化”。大城市里没有黑人的贫民窟。在种族隔离时代,城市很美,治安也不错,比欧洲还好。以前纽约没有哈莱姆这样的地方,但现在南非城市治安之差举世闻名。
南非黑人在城市工作,黑人家庭被安置在城外孤立的贫民窟;中国也差不多,允许农民进城打工,但是农民不能在城市落户。中国的解决办法主要是把他们安置在单身宿舍。
这种行动产生了身份证制度——南非叫通行证,中国叫暂住证。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景观,就是大量的城管人员在街上巡逻,没有暂住证的人可以被带走。在南非,1984,16万黑人因为没有通行证被带走;广东的人口是南非的两倍,但在2000年,因不能出示暂住证而被捕的农民人数是南非的3.5倍。
南非与中国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其土地制度。南非完全自治后,1930年有一场土地政策大辩论。英国白人主张土地私有制,但这意味着黑人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和在城市建造房屋。占统治地位的布尔白人绝对禁止,所以实行布尔人的土地制度,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突出国家的征收征用。这大大改善了南非的基础设施,使南非一度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拥有高速公路的国家。南非的车不多,但是路特别好,因为它可以随意征用土地。有了这个制度,黑人在城里既不能买房,也不能买地,国家很容易把他们赶走。
南非在征地制度和黑人劳动力方面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没有市场经济是无法体现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成为南非吸引资本和出口产品的重要条件。南非的制造业世界闻名。
但是当黑工到了第二代,如果你不让他们在城市定居,就会带来问题。所以国家投巨资在农村建黑户,有漂亮的公建,有大学。它还实行所谓的“工业分散化”政策,通过财政支持鼓励在“黑人家园”附近建立新的工业用地,以促使黑人“远离家园”,主要目的是阻止黑人进入城市。这项政策的结果很不令人满意。形象工程耗资巨大但效果不佳,直到三十多岁也没有达到让黑人离开城市回到“黑人家园”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