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写春秋战国的书?
秦始皇焚书,真正的灭绝后果是战国时期除秦之外所有国家的史籍被毁。但在西晋初年,这种损失却意外地略有弥补。
X5
打赌:现代考古发掘现场
西晋初年,蓟县有个叫乌准的人,盗掘了王维的墓,发现古籍* * *有65438+万余字。不准进墓,就“大意常散”,烧竹简保管宝物。后来政府去了,就“不小心藏书,废了,不全了。”所以这些竹简除了自然损坏,还增加了人为损坏。这些竹简叫做《纪祖书》。西晋一流学者整理冀中书籍,其中竟有魏的史书。这本重现于世的珍贵史书,叫做《竹书纪年》。
《冀中书》的出土时间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咸宁五年(279年),以晋书、武帝纪、单于为代表的竹简?《概论》和张怀瓘的《述端》也持这种观点。《史记·周本纪》中刚刚的“咸和五年”也应该是“咸宁五年”的错误。
有一种说法是在太康元年(280)。最早的是当时的大学者杜聿所作的《春秋集解序》。孔英达疏引《晋书》,《北唐书钞》(101)引《晋书》和本《晋书》。《魏横传》《晋书》?律历》和《隋书?京畿道也持这种观点。
另一种说法是,太康二年(281),主持编纂《冀中书》的荀勖在为另一本书《穆传》所写的序言中持此观点,《晋书?《舒曦传》、《太览》(卷七四九)、《北唐书抄》(卷五十七)引《晋书》,以及《初学笔记》(卷六五四三八+零二)引傅昌《赞公》。此外,太康十年杨帆卢无忌所撰的《齐大公吕望碑》也是同样的说法。
最后有一种说法是,太康八年(287),尚书?盐有一个优点。正义有这样一句话。
四说中,太康八年不可信,太康初年较可信。情况很可能是太康元年不准盗墓,太康二年盗墓书上交政府。
纪仲墓的主人是谁?也有不同的看法。晋代蓟县,今河南省蓟县西南,抗战前发掘的山表镇墓也在这一带。这个地方是战国时期的魏。根据晋书?墓主人是,有《武帝纪》、《法纪》、《荀虚传》、《穆传》、《魏衡四体书》等。还有王银的《晋书》?《舒曦传》认为墓主应为魏安立王。朱希祖认为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X4
打赌:出土竹简
木冢书
《冀中书》出版后,西晋政府非常重视,晋武帝命荀勖、钟淑玲、易负责整理。由于出土的古文(当时也叫克斗散文)不易解读,所以有很多学者参与了整理和研究。魏恒、王庭坚、陶盘、智宇、谢恒、徐贤等。先后参与校勘和研究的有《春秋经集》作者杜预,对纪祖书的内容也有论述,出土者有郭璞。
根据隋书的说法?《经籍志》“皇帝命图书管理员荀胥撰十五卷八十七卷”。但是根据晋书?《舒曦传》,共十六部,七十五卷。《隋志》是以荀胥的《仲景新著》为蓝本,卷数之所以不同,实际上是因为这些书经过了荀胥和舒曦两次整理。这里是根据晋书吗?《舒曦传》纪墓著述简介。
J2
赌:乐言狩猎、水陆夹击、战壶的纹饰
年表13。书的内容被认为是记载了从夏到被犬戎所灭,然后依次是晋国史,再分为三部分,然后依次是魏国史,直到安历王二十年。舒曦认为这本书是魏国的一部史书,大体上与《春秋》相呼应。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根据年代学,夏朝记录的年数比殷朝多。伊抢了凯的皇位,于是凯杀了伊;太甲杀了伊尹;文定杀了李稷,这与传统的和谐谦让不同。《纪年》记载的这些皇位之争,都是热血的。周被派到,而不是,已经是一百年前的事了。的亡国,* * *博而天子,不是所谓周,叫做* * *之类。杜预《春秋经传解序》也说,始于夏、殷、周的编年史,都是关于帝王的。晋国历年始于丧叔,继侯文、赵侯,一直到曲沃庄伯。金壮伯十一年十一月,也就是吕寅公元正月,也就是《春秋》的开始,用的是夏征,年表不一样。晋国灭亡,单独记载魏国的事情,魏国悼王二十年,可见这是魏国的历史记载。“年表”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竹书年表”。晋书?《舒曦传》中有两大错误:“13”据朱希祖先生考证误认为“12”;“安力王”应该算是“项王”。
2易经。这其实就是易经。
两片一药阴阳卦。内容和《周易》差不多,只是气辞部分不同。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周易上下,与今同;有阴阳之说,却没有荀、象、文言、衔接之说。怀疑仲尼是当时山东制造的,但还没有传到遥远的国家。”
《周易》卦下有1章。内容和周易?《说卦》略有相似但又不同。
公孙段2件。公孙述和写的一部关于易的书。
普通话3篇。内容是关于楚国和晋国的。
□名中有3篇文章。内容像《礼记》,也像《尔雅》、《论语》。
石淳有1条。这是一本《左传》中关于占卜的书,“时淳”很可能是抄它的人的名字。
巢语有11篇文章。这是一本关于各国怪物的摄影集。唐代刘知几对这本书评价很高。他在其著名的史书《史通》中多次提到这本书,认为它实际上具有史书的性质。
梁丘藏文1篇。内容是先叙述魏国历史,“二字隐于山冈。”
“交卷”2。内容是“论拍摄方法。”
《盛丰》1篇。“皇帝封了。”
《大理》2篇。大概是邹衍的《谈天》之类的吧。
5穆传记。这是一个关于周穆王周游世界,并会见了皇帝和西王母的故事。善巡,得了李、绿耳等良马,令赵福为禁军守四野。流沙之北,昆仑之西,见太后。当时的大学者郭璞为此书做了注解。后来,关于《穆传》的性质,出现了很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它是一部巨著实录,有的认为它是一部小说。依我拙见,《穆传说》是战国初魏所作。虽然不是历史的信徒,但是有能力。特别是卷1,卷2,可用于征信。历史上穆确实下过西洋,但民国初年,许多学者认为穆一直在欧洲游历,这大概过于夸张了。
有1张图和诗。这就是“画赞之属。”
杂书19。包括《田律》、《周树》、《楚辞》、《周穆王美人之死盛记》。
冀中出土的书籍完整传世至今,其中《穆传》5卷,附《周穆王美人生记之死》1卷。
竹书年谱
竹书年表是按年编制的。周平王东迁后,沿用晋国历法,三校分晋国后,沿用魏国历法,直到现任国王二十年。奉命整理竹简的荀勖以为“今王”是魏襄王。至于历年的开始,史书记载?《魏集》引用荀勖的话说:“他的《纪年》源出于黄帝。”当时荀旭虽然领导学校管理,但恐怕他干的实事更多。何焦的这个意见,大概是整理出来的第一个结论。
J7
赌:黄帝陵
由于竹简散存,且战国文字“当时不能全知,今书不全,重写有误”,而第一次校勘的结论并非没有争议,于是有学者在晋惠帝年间重新整理了竹简编年,永平元年(291),秘书监督学古文的魏亨对竹简进行了再次“考辨”。但是秘书亨在他的工作完成之前就在一场政治斗争中被杀害了。他的朋友,郎舒曦,听说魏亨出事了,就去了这个县参加葬礼。对原始“年表”的新检查始于于霞。至于冀中墓的主人,魏衡和舒曦认为是魏安立王。
王银的《晋书》?荀胥传失传已久,但据《太平玉兰》引书,荀胥当时编竹书,除了写古文,还自己写笔记。此外,《北唐书钞》还引用了王银的《晋书》?《荀叙传》,根据这些资料,我们知道荀叙和他的校勘者也用自己的知识对短文进行了“注释”。这种“注释”很可能是短文的注脚,但也很有可能是用当时的历史知识来补一些缺失的文章。明显的例子是,何焦认为年谱源于黄帝,杜聿平、吴回见《纪中书》,等人重新整理时,认为年谱源于。
与原来的校勘者相比,魏恒是古文字专家,而舒曦能继承他的事业,他一定有这方面的知识。晋书?《舒曦传》:“Xi在作,故可以读竹书,以解惑,有义证。”宋人高如孙《魏略》也说:“作文学家时,得竹书义注,皆有据。”在魏蜀的整理中,他们还发现残缺的竹简不便于理解,于是在唐代《春秋传》(1)中作了“义注”:“其书《郑杀其君谋》解为“士子”,“楚报瓦本郑”解为“士子长”,率多相同。”这种义正言辞的注释的痕迹,即使在后世编纂的古版竹书纪年中也能找到。比如“所有的皇帝都是无所求的。”显然,这是一个解释性说明。这种“有意义的注释”,在组织者那里可能只是作为注释和正文一起写。但至少在唐代,它已被篡入文字而难以分辨。
无论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补充文本,还是对文本进行校注,结果实际上都出现了与所有整理者的热切愿望相反的不幸,竹书志佚。这是文件整理带来的悲剧。首先,出土文献的整理要尽量保持原貌;其次是独立的整理学习,任何时候都要和原著区分开来。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和实践这一点,只会给出土文献带来灭顶之灾。
原始竹简可能在永嘉之乱中丢失,但荀胥和舒曦的第二次校勘继续流行。这本书一直存在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到了宋代,崇文穆宗、翟军杜挚、知斋陆淑解题的情况并没有记载,大概是从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逐渐失传。
元末明初明中叶,竹书刻本《春秋战国纣王志》有所记载,通称为“今本”。清代,文房四宝中的钱大昕、崔恕等官员称其为伪书。1917年,王国维撰写了《现代竹书年表注释》,指出了伪书的来源。在整体的编年框架中,这本伪书已经定型。最近又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比如四川大学的陈力先生和美国汉学家倪德威、爱德华·l·肖内西,但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构成根本性的威胁。古人在重新编辑一本失传的古籍时,很可能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一部赝品。他会用他所有的知识来组织和整理他努力寻找的各种零碎的文章和精彩片段。所以,评价《竹书纪年》这样的编年体是编年还是证伪,关键是看整体编年框架的可信度。
阿清姚真宗推断,此版竹书编年时间及作者为明代嘉靖年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但南宋初年,米罗的《路史电子注》和《国名年谱》引用了《竹书年谱》十二年,除多了一个字外,与现在的版本相同,所以现在的版本最晚出现在南宋初年。
清代嘉庆年间,朱有增的《纪中纪年村镇》开始对晋代以后的书籍古注中所引用的佚文进行编纂,并加以考证,称之为“古本”。此后,王国维在《竹书》的基础上编撰了《竹书志》,范也编撰了《竹书志》。公元1981年,方世明和王秀玲重新编纂了《古竹书年谱》,在内容上有新的考证和补充,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一部竹书古文年谱集。
可信的古代史
整理出来的冀中书籍不止一种,保存完好的只有《穆传》。这至少有一个明显的原因。《穆传》并不像竹书编年史那样受到校勘者的重视,所以许多不为人知的古文字只是被转注,并没有变成今文。所有这些被转移的、不为人知的古文字,今天仍保存在穆的传记中,人们今天还可以继续解读这些文字(陈维展先生已做了这项工作)。《穆传》是《山海经》一手写成的。直到清代,才有人对这本书感兴趣,如谭崔、、陈、、、等。
竹简编年史的情况完全不同。许多晋代学者在竹简一出土就参与了整理工作,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校正和注释。并且对一些问题也有争论,如王杰、王庭坚、陶盘、智玉、谢恒等。
J8
赌:大禹墓。
陈先生曾说:“公元前279-281年蓟县竹书编年史,是公元前297-296年魏国的历史记载。朱记竹简的发现和安阳甲骨的发现,几乎和古史的材料一样重要。”《竹简年谱》记述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魏史家撰写的一部史书。古史记载的重现,才是让很多晋代学者兴奋的真正原因。
竹书纪年作为战国时期的一部古史,是最珍贵的资料。游助用它来修订清朝的历史记录。由于秦始皇烧毁了除秦国以外的所有国家的史书,所以记载战国时期往往是混乱矛盾的。比如陈武、齐桓公、《六国年谱》、《田全家福》都说他在位六年,《年谱》写了十八年。《陈遁》记载了陈武十四年,证明史籍有误。陈、杨宽等人在竹书纪年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战国年表,成为重建战国年表的主要依据。
竹书《春秋》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记载,大多与春秋时期一致。如竹书编年史:“鲁隐公与朱庄同流合污。”“春秋?隐藏的公元年:“大众和乐器之父都在蔑视。《竹书志》:“齐人湮灭于隋。”“春秋?庄公十七年。《竹书纪年》:“利大众,可见所得。”“春秋?十五年的公:“获晋侯称号。《竹书志》:“楚囊瓦冲郑。”“春秋?四年:“楚囊瓦出郑。”
J6
赌注:商鞅记
关于商周时期的史实,竹书编年史中的许多记载与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一致的。比如,“(殷)祖义为中宗夺皇位”,这与《史记·殷本纪》把中宗视为太武不同,但与甲骨文对“中宗祖义”的称谓是一致的。有些地方的竹书纪年与传统记载大相径庭,如“太甲杀伊尹”、“文定杀”、“* *伯与”等,但传统史书大概是在儒家“讳尊”精神的影响下改的,不如竹书纪年的记载可靠。杜聿曾就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太甲杀伊尹”事件说:“这是因为大甲和《尚书》叙述了大甲的怪事,而我并不知道老人的命运,或者我当时太糊涂了,对这本古书作了一个杂注,不足为审。”把责任推给了传承《尚书》的老医生傅盛。
竹书纪年对夏朝世系的记载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夏本纪和谐。而且《竹书纪年》还记载了其书中所没有的夏朝的历史事件,如夏与外族的关系;夏朝诸王的都城也比其他文献详细。
竹书记载的编年可以多方求证,可见古史记载的可信度相当高。作为魏国的一部史书,《竹书年谱》的史料价值极高。最近刚刚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文献学上很大程度上是以竹简纪年为依据的。
J9
斗士砖(河南省邓县南朝斗士砖墓)
与《春秋》比较
唐代刘知几《史通?沈左》:“至晋太康中期,皆如左。故蜀曰:‘此书若从汉,刘欣不为婺源太守。’于是智玉与引其意以明对方,与荀拿其文以证对方,杜作评,甘保为师。"
“杜评”这句话与史实略有出入。太康元年(280年)三月,杜聿从江陵经平武返回襄阳。“是为了表达旧义,使之成为《春秋解释》和《荆吉川解》。”只有在《春秋经传吉杰》的开头和结尾,你才能看到密室中的竹简。杜预虽然没有用竹书纪年注释经典《春秋》,但他把竹书纪年和《左传》作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其书的文学意义与《春秋》相近,可见古人的国史和图书策划是共通的。”“所有的记载都与《左传》相似,但与《公羊》和《谷亮》不同;明知道这两本书在近代被戳穿,不是《春秋》的本意!虽与《史记》、《尚书》不尽相同,但可借其请教学者。”竹书纪年和《春秋》差不多,尤其是《左传》,是最珍贵的国史!
杜预还敏锐地发现了《竹书·春秋》列传与《春秋》列传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史家记载的史书,如晋国的成、秦的纪、楚的游子等。鲁的历史著作是春秋时期的。但这版《春秋》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史书,里面有义理的说教。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是孔子作为教材使用的经过修改的《春秋》。孔子对《吕氏春秋》国史作了两次重要的修改:起止时间由鲁寅年(公元前722年)缩短到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因为当时“天下衰微,异端暴行不断,大臣弑君,儿子弑父。”在文本中,它受到了赞扬和批评:“它的业务是齐欢和金文,它的文本是历史。子曰:‘义者盗之。’鲁的国史合理化是一件大事,所以孔子自己也有一个沉重的心情:《春秋》也是天子之事。所以孔子说,‘知我者,唯《春秋》!唯一责怪我的人是春秋!"
孔子写《春秋》,造反贼怕。孔子所教的《春秋》有褒贬之意,《左传》则在《春秋》中总结了大量的书法实例来解释经典的含义。比如五十本《范》、《君子》、《书》、《书》、《旧书》、《旧书》、《后书》、《追书》、《不书》、《先不书》、《掂量》、《不掂量》
竹书纪年:“鲁隐公与朱庄同列。”“春秋?庐隐公元二年也记载了此事:“三月,公与丧礼之父,相合于藐视。《左传》:“三月,公与父驸马成了朋友,驸马子客也。非王命,故不书爵;做父亲的代价也很高。“周王室没有立骓子科为公,所以不能以公的称号称呼他。但他毕竟是个可敬的人,所以你称他为乐器之父。名实称谓与礼制有关。春秋时,礼崩乐坏。糟糕的是,周公制定的礼制不再被遵守。正名,包括褒贬,这是孔子的《春秋》笔法。
J1
赌:八年戈(陕西三原出土)
竹书纪年:“周襄王将诸侯于河阳。”同样的事情在《春秋》中也有记载,《春秋》?Xi公二十八年,“天王在合阳就职”,但用“就职”二字代替“会见诸侯”。合阳属晋,但不是周的狩猎地。按照礼制,诸侯有向周天子朝觐的义务,皇帝不能屈尊去诸侯国拜见诸侯。周去河阳见诸侯,有失体统。因此,孔子用心良苦地选择了“猎”字,既反映了历史的真相,又维护了周的尊严。《左传》:“是会,晋公召王见诸侯,立王就职。仲尼说,‘叫君以臣,而不可纪。’所以书上说‘天王就职于河阳’,这不是他的地方,也是他的德。“历史记录?晋:“孔子读史记到文公,说‘诸侯不称王’,‘王守合杨’也是《春秋》所忌讳的。"
所以杜预说:“仲尼修《春秋》用义作异文。”可见,历史学家记载的古史和孔子讲授的《春秋》经典还是有区别的。不同的是,经典的《春秋》传记承担着道德教育的责任,而各国的史书,包括竹书纪年,只是历史事件的记载。
杜聿所敏感的是刘知几、郑樵、章学诚所总结的记录笔记与书写叙事的区别。中国有很长时间的所谓“左历史”和“右历史”。但古代史所做的,其实是记录和注释的工作,实际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档案,并不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史学。
史学的独立性
刘知几说“甘保为师”,并指出竹书纪年是金代学术影响力的标志。即在竹书编年整理和研究的刺激和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尤其是编年史,发现了史学的独立价值。此外,金代学术的结构性变化使史学最终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根据金文铭文对西周官员的研究表明,周代史家实际上分为太史和内史两类。内史承担纯行政事务的文字工作,太史则掌管各种文献典籍和学术。太史公的史记也有刚惩的目的,但直接来源却是来源于他通过推算历法、颁布历法通知新月而得知的所谓“天”。
J5
赌:“兵忌太岁”葛(湖北荆门大桥出土)
马王堆帛书《尧》篇记载孔子的话:“赞不足,是巫;数而不达德,是历史。”所以孔子说“吾观其德而义”,“吾只求其德,吾与历史魔女同,而归之。”儒家的要求是“赞而达数,知数而达德”。孔子的《春秋》把史家记载的史书合理化,恰恰说明儒家关注的是与天平起平坐的人类道德,即与社会人事相关的政治、伦理等方面。孔子写《春秋》是为了一个有意义、有目的的记述。后来的历史著作都强调理性写作。
司马迁是世袭圣旨,掌管星历,也讲“天”。《史记》有十二个版本。《史记》自古以来的版本都是用竹书纪年注释的,十二版之数是模仿鲁《春秋》的。秦本纪和项羽本纪属于名门望族,被列入本纪。十二诸侯年谱“分十二诸侯”,内容有十三国;《天官书》反复说十二颗星,但都史的实际星数并不是十二颗。这些是十二的“日子”。但司马迁的《史记》有他的写作之志,即“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借鉴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但所谓“一家之言”,仍是“觉解六经异传,百杂语有序”,符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JBOY3乐队
赌:西汉动物臂甲(云南李家山出土)
秦始皇烧各国史书后,“史官废久矣。”在儒家时代,儒家义是根本要求,历史价值不是独立的,但始终是儒家经典的附庸。《春秋》被用来解释灾难,其意义成为一种政治原则。《春秋》也成为汉代讨论礼制、量刑狱的依据。汉书?《艺文志》中的史书被归入《春秋》一类,甚至没有独立价值的史书数量也少得可怜(韩志《春秋》一类只记载了23部)。
出生于东汉经学世家的荀悦,为史学的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第一个建议设立专职史学家,而且撰写了汉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汉纪》,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人们用“班、荀”来表示纪传体(班固的《汉书》)和编年体(荀悦的《韩吉》)这两种最重要的古代史书体裁。荀悦正是在《汉纪》中提出了“典”的概念(综合自《左传》“言为考典,典为录经”),是儒家经典,典指史记。荀悦指出“立典有五旨”:立德、显法、明古今、立功、显才。这就是荀悦的“志”(意为记录)史的五个标准。儒家思想仍然是《史记》的指导原则,但毕竟《史记》地位的上升已经成为一种“法典”。
竹书纪年的出现对金代史学的独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出土古史研究热潮的直接刺激下,一时间出现了许多编年史,包括《汉书·晋春秋》、《孙胜晋阳秋》、《谭道鸾的《晋书》、《陆机的《晋书》、《金晖迪巨著》、《曹家之的《晋朝》》。大量编年史直接命名为《纪》、《春秋》、《杨秋》,说明它们是仿《竹书志》、《春秋》而作。
干宝的《晋书》仿《左传》、《纪年》,确立了六朝史中编年史与传记史书同等重要的地位。甘宝开创了一代史学,其条例、笔记、书法、史学理论等方面对后世史家影响深远。直到唐朝重修《晋书》,仍有不少字是抄自《晋书》的。
D8
赌:越王勾践剑(湖北江陵王山出土)
甘宝作为儒家,继承了儒家“数达德性”的精神;作为历史学家的干宝,在记录编年史事实的基础上,将其历史写作的目标定在实现“德”上,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历史观念。这样,《甘宝》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历史在借鉴现实政治原则方面的功能,而且完全是根据客观历史事实写出了一部历史记述。
具体来说,甘宝提出了自己修史的标准和宗旨,即“五旨”例:“国经之言写,用兵征伐之权写,忠臣、烈士、孝子、童女之节写,文之言写,技之不同。”在体裁上,干宝推崇实录的编年风格;同时开创了“总评”的体例,集中了史家对历史的评论,从而有效地起到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金姬?《通论》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其中干宝赞扬了周初的政治繁荣,认为关键在于王文修德,符合天道;周公守官为王,正义的明道也是周初政治繁荣的重要因素。百年十多代人口的修德成为国王,所以它有八百年的世界。干宝以周的崛起为佐证,严厉批判了司马氏根基浅薄,未能修仁,甚至西晋的迅速灭亡。鉴于过去,拥有治理道的资源成为中国史学的根本目的。
当然,竹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陈赞的《汉书·伊尹》和光绪的《史记·伊尹》就采用了竹书的材料。司马彪对《南交州据竹书年谱考证古史》中122点的批驳,对史料的历史考证和伪事实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毫无疑问,了解《史记》的编年体例,反思《史记》的形式方法和记载价值,对于当时史学的独立具有最大的意义。
D9
赌注:王武茯茶矛(湖北江陵马山出土)
从甘宝和晋代众多史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史书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目标和思路,史家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撰写和记述史书的方法。与历史思维和历史写作方法的成熟相呼应,魏晋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史书。传记体、编年体、史籍、实录形式丰富;官方和民间史学大量出现;传记、族谱、地方志,以及各种编集的史书盛行,中国史学终于独立。
负责整理纪忠书籍的荀虚,是荀悦的后代。荀胥编为国书的《仲景新书》中,将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包括史籍、旧事、御书、杂事。四类书的出现,无论是从其实质内容,还是从史书的书籍形式来看,都表明史学已经完全摆脱了儒家经典附庸的地位,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学术范畴。(荀旭的四部类中,纪筑地和师福图同意归入D部,说明这是根据查家方便进行的图书分类,新放的纪筑地和图赞放在最后。到了南朝刘文帝时,儒学、玄学、史学、文学的确立,表明历史在国民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竹书纪年》的发现促进了经学史学的独立,深刻影响了金代学术分类结构变化的发生,这种学术分类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传统学术走向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