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南京栖霞区的历史名人有哪些?详细一点,谢谢!!!

相传南北朝时,有一位山东名人,名叫明僧邵,为了躲避战乱,寻求一个安宁的地方,来到佘山(原名栖霞山)。明代僧人邵盖了一所房子并出资,请了一位僧人达摩法师讲学并担任方丈。明代僧人邵也有一些闲情逸致。他陶醉在美丽的山林中,但他并不满足。他干脆改了名字,自称“栖霞居士”,暗指自己住在夏云的野谷,把佛寺叫做“栖霞韩晶”——这就是栖霞寺的由来,栖霞山也因寺而得名。

自栖霞起,此山便与佛结缘。栖霞居士多次拒绝王朝皇帝的邀请,隐居栖霞山,自得其乐,把学佛赏景作为人生大事。他死后,后人继承他的遗愿,在栖霞寺后的西峰石壁上挖了三座庙。殿中央坐着一尊无量寿佛,左右立着观音菩萨像。三个圣像雄伟壮丽,守护着栖霞山,陪伴着已故的老居士。栖霞居士的敬佛精神在栖霞山代代相传。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期,栖霞山并没有落后。齐梁王公贵胄争相捐钱雕刻石像,于是江南就有了数以千计的被称为云冈石窟的佛岩。

说到栖霞寺的佛教,就不能不谈三大学派——中国佛教八大学派之一。

刘宋时期,辽东僧人郎来到栖霞寺学习研究“三论”(古印度大乘佛教三经)。梁武帝对此非常重视,派遣了10名僧侣前往修行。隋代,郎僧传弟子在栖霞寺完成《三论经注》,创立三论宗,将三论经发扬光大,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地。栖霞寺也因此成为宗祖庭第二论,人们对他顶礼膜拜。

除了栖霞寺,还有佛塔,佛珠,让栖霞山备受推崇。隋文帝杨坚下令83个州同时修建佛塔。当时栖霞山的佛塔排在第一位。遗憾的是,由于其木质结构,原塔在一场法律灾难中被毁。南唐重建完成后,一座精美的中国风佛塔诞生了。塔基上的浮雕,展现了佛陀释迦牟尼一生的八相图景:撑胎、出世、游历、过城、出家、说道、降魔、涅槃。雕像结构严谨,人物栩栩如生,连服装和配饰的雕刻都精妙绝伦,令人扼腕叹息。

山水画赏栖霞

“忽逢桃花林,隔岸百步,无杂树于其中,草香四溢,英彩缤纷。”《桃花源记》中提到,对于真正想隐退的人来说,只有远离尘嚣的大自然,才能称得上是世外桃源。爱桃花源,明太祖邵隐居的栖霞山,不比桃花源逊色。

山东名山大川众多,但明高僧邵迁此令外人不解。如果能在栖霞山走一走,你的疑惑会突然消失——葱郁幽静的树林,清澈茂密的山泉,形态各异的奇石。栖霞山就像一幅四季缓缓展开的画卷,让你可以随时在其中畅游,呼吸,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能否远拥近山近水近酒,让天地之灵入怀,岂是朝廷高官能比?

江南的晚春时节,沿着栖霞寺北的上山路,我看到数以千计的桃花在杨柳青青的天空中绽放着粉紫色的微笑,周围是一条从山野流出的小溪,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溪。自唐宋以来,这里一直是游客春游的理想去处,尤其是清代著名的悲剧《桃花扇》问世后,桃花溪更加广为人知。《桃花扇》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明末秦淮名妓李为反抗强权强奸的无耻恐吓,以死相搏,血洒桃花扇。最后,李出家为僧,死在桃花江边的宝真寺。这部感人至深的经典剧,为栖霞山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如今桃花溪旁有一座粉墙黛瓦的桃花扇亭,仿明清建筑。它建在当年的宝真寺旧址上,仿佛在等待一位美女,诉说着一个秘密的故事。

路过桃花扇亭,可欣赏叠浪石的奇景。这是一幅自然的画卷,有起伏的波浪和无声的形状。对栖霞山情有独钟的乾隆将其列入玉玺“十大名山照”,并多次不惜为其题诗。“舒服如马,焦虑如马”是叠浪岩最好的写照。

那么多美好的瞬间,只是一个伏笔。对于栖霞山来说,让她称霸金陵美景的最耀眼最迷人的,莫过于漫山遍野的红叶。一年四季都有“二月红”的美丽色彩,从清明夏天的鲜红和浅红到初霜前后的猩红和紫色。即使大雪纷飞,也有挂满枝头的红色果实。真的是“如醉美,如落日如火如荼”。难怪南京有句老话,“春牛头,秋栖霞”。每到深秋初冬,栖霞山就开满了红枫,像一个红衣女子在萧瑟的寒风中翩翩起舞,又像久旱后大地上涌动的赤潮。大胆,热情,洒脱,华丽...多鲜艳的山水画啊!

人文宝库醉栖霞

无尽读书,栖霞风光如画;路漫漫其修远兮,栖霞已有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开始,栖霞山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人类文明的曙光也由此出现。之后,栖霞山不再是金陵城外的荒野,而逐渐成为金陵人文历史的宝库,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深邃,越来越迷人。皇帝的亲自出席为这一美景增添了庄严。这位优雅的客人挥了挥手,使林涧的自然山川散发出芳香。

秦始皇特意从这里渡河,留下一个“先帝临江之地”,登高望远,长江尽收眼底。六下江南,流连栖霞五次,御笔一挥,“金陵第一秀山”的美誉代代相传。也有很多朝代尊崇佛教,积极雕刻佛像,派僧人著书立说,成就了栖霞山的佛教阵地和人文景观。

“王曦梁已去明月,黄鹂醉啼春风。我明明感激眼前的一切,也不愿醉在桃园东。”李白登上栖霞山孟的桃花源后,感触良多:池上的月亮,曾照在的酒盅上,一如今日。王曦梁走了,只有明月还在。只有这棵柳树上的黄鹂看着春风里的醉汉哭泣,显然是感动了,当着他的面为我哭泣。珍惜时间,今天有酒何不一醉方休?醉卧在这桃花源,连家都不想回!

秦始皇、甘龙和李白并不是唯一迷恋栖霞山的人。刘长卿、、王安石、徐渭、袁宏道、顾、孔、袁枚...无数文学巨匠在这里写诗寄情。近代有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与栖霞山结缘。

还有那段难忘的血泪史。1937年底到1938春,丹麦迅达和德国冈特在栖霞区江南水泥厂难民营庇护了15000名南京难民!历史上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时间也总是在前进。栖霞山见证了南京的沧桑,并将继续。

◆建筑演变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废分封制,设郡县”。第五次东游,先设江城县,这是栖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独立建制,由江城村,也就是现在栖霞街道的西湖村管辖。后隋开帝九年(589),江城县“分江宁、丹徒、句容三县”,历时近八百年。其间,东晋皇帝司马睿于大兴三年(320年)在当时的江城县境内设置侨县,以“安置随他渡江南下的北方流民”,使其“留在长江之左,故得自管各县”,均与山东籍同名,分别称为南琅琊、南东海、南兰。华侨建郡立县,始于东晋,初具规模于刘宋。齐梁稍变,至陈亡,隋兴而终,共248年。唐朝上元二年(761),江宁县为上元郡,栖霞地区属之。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吴天佑十四年(917),上元县分江宁、上元两县,栖霞地区属江宁、上元、句容三县,与宋、元、明、清等朝代一样古老。

民国元年(1912),放弃江宁、上元两县,建立南京府。民国二年(1913),江宁县、栖霞地区复置。民国二十三年(1934),江宁县燕子矶、孝陵卫划归南京,设立燕子矶、孝陵卫两个乡。民国31 (1942)年,汪伪维新政府将燕子矶区改为乡自治实验区。民国34年(1945),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放弃建立汪伪,将燕子矶乡自治实验区改为第九区,孝陵卫区改为第十区。民国38年(1949)65438+10月,八卦岛曾被定为第14区,当年6月废止。

新中国成立后,栖霞先后设立燕子矶、中山陵园、栖霞三个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南京“大郊区”建立后,三区建制一度撤销,栖霞地区重新分而治之,归属多变,治所未定。在此期间,江宁县、六合县、下关区、玄武区、鼓楼区都曾分别管辖栖霞地区。1963年4月,燕子矶、中山陵、栖霞区恢复,1965年5月,栖霞区合并组建,三区鼎立局面结束。1970到65438+10月,栖霞区被一分为二,分为栖霞区和中山区。到1975年4月,中山区合并取消后,栖霞区终于属于“统一”了,一直延续至今。

1992年6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栖霞区沿江新胜圩成立南京新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正局级直属市政府。1995年5月更名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 65438+10月14、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聚焦加快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决定“从实际出发,建立开发区与栖霞区联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同年3月28日,开发区与栖霞区正式实行“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

2001 165438+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建设,成立仙林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以栖霞区为主的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任主任。

到2007年底,栖霞仍延续“栖霞区、开发区、大学城”的建设格局。

刚发现这么多!~!~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