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你是说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它建于公元前256年。它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领导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是现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的水利工程,其特点是无坝引水。工程主要由鱼嘴引水堤、沙飞堰溢洪道、宝口进水口三部分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河道自动导流(鱼嘴引水堤46次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引水堤28次分沙)、控制来水(宝口、宝口)等问题,消除了洪涝灾害,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998+093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达到40多个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和谐运行,引水灌溉农田,分洪减灾,具有“四分六,平旱”的功效。

鱼嘴引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因其鱼嘴形状而得名。它位于闽江中部,将闽江分为两条河流,西部的外河,俗称“金马河”,是闽江的正流,主要用于泄洪。内江,位于东缘脚下,是一条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称飞沙堰。飞沙堰作为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起来很普通,但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是保证成都平原不被淹的关键。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超过瓶口的流量上限时,将多余的水从飞沙堰中溢出。如遇特大洪水,会自行决堤,让大量河流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个功能是“飞沙”。岷江从万山奔流而下,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如果任其顺着内江流下去,会堵塞瓶口和灌区。飞沙堰在古代是用竹笼和鹅卵石搭建的临时工程。现在用混凝土浇筑,保证一劳永逸的效果。

宝瓶口:宝瓶口起着“把关闸”的作用,可以自动控制内江的流入。这是在延伸到岷江的千山(现在叫灌口山和雷宇山)的长山脊上开凿的。是人为割开的控制内江流入的咽喉。因形似瓶口,功能非凡,故名宝瓶口。宝瓶口左边右边的山名叫李堆。李兑在挖宝。

都江堰是一个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种工程建筑物、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等组成的庞大工程系统。承担着四川盆地中西部7个市36个县(市、区)654.38+00.03万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个重点企业和城市的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白、水产、养殖、林业等。

公元前256年,秦王朝项统治时期,蜀国县令李冰带领蜀国各族人民,修建了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河流出山口的特殊地形、水脉和水势,因势利导,不建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引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成为一个系统。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的是,堰已经修建了2000多年,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的建立,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的前提下,化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协调统一。都江堰工程今天仍然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从1936开始,逐渐采用混凝土砂浆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修复加固,并增加了一些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堰”、“因势利导、因时制宜”、“湾内偷工减料、权时抽心”等治水策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灌溉面积大、社会经济效益大”闻名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为世界水资源最佳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的前三个主体工程都建在岷江口。依山傍水,气势磅礴,景色绝佳。文人墨客常以此为联想。都江堰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雷关、李堆公园、玉雷山公园、灵岩寺、崔月湖、紫坪铺等。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灌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光彩、城市风光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灌区水利密布,各具特色,赏心悦目。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水闪闪发光;龙泉穿洞,胜在自然,水泉”。整个灌区呈现“长龙走在地上,银河流在天上;彩虹从深谷升起,高峡从平湖升起。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最伟大的是,堰已经修建了2250多年,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的建立,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的前提下,化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协调统一。它开启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都江堰灌溉系统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唯一的水利工程,其特点是无坝引水。它已经连续使用了2200多年,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李冰治水是一项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