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一色的生活体验

1935出生于甘肃兰州,水天中从小接受父母良好的启蒙教育,对书画情有独钟。上大学时报考了Xi安西北艺术学院(现Xi安美术学院),1955毕业。

1959年7月被分配到平凉筹办平凉艺校,在平清各县招生,拟定教学计划和时间表,定制画板和画架,订购石膏模型和各种绘画工具。他非常专注于这些琐碎的工作。1年9月,平凉艺术学校开学,他给艺术生教素描、速写、透视、水彩。到了这个时候,他虽然因为父亲的右派问题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但对人间众生的真实苦难还是缺乏了解。1961年,陪同平凉艺校师生到庄浪乡支援灾区春耕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所谓的“自然灾害”夺去了许多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的生命...

1963年,平凉地委宣传部派他到泾川杜愚公社开展四清运动。在农村,他看到了许多被称为“土皇帝”的公社、队干部杀害农民、为所欲为的恶行,也看到了农民无衣遮体、无粮可吃的极端贫困。残酷而令人震惊的现实刺激了他,他开始用一个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社会。1965年,他任教四年的平凉二中开始搞四清运动。在“阶级斗争无处不在”的思想指导下,全校老师都考过了,新的灾难来了。平凉文化馆举办美术作品展,文化馆的朋友选了他的五六幅油画。一位领导在预展时得知水子是他父亲,当即拍板:“这样的人不能参展!”“一个专门从事绘画的人因此失去了参加展览的权利。

1966年5月,平凉二中文革工作组开始排队动员革命师生向“修正主义反动资本主义当权派”发起进攻。在工作组和积极分子的煽动和推动下,学生们以自己的老师为对象,破口大骂,戏弄谩骂,用黄纸写的大字报和标语贴满了学校的墙壁和教师宿舍的门窗。大部分老师被当成了鬼怪,全校80多名老师中查出了30多个鬼怪。在教员学习会上,对这种极左做法极为不满的水天和提出,这不符合“团结多数”的方针。工作组怒不可遏,把全部火力转到批判他们上,围攻批判了一个星期。围攻的方法千方百计,手段的残忍,人格的侮辱,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从1966的冬天开始,在水天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早到晚写毛主席语录,画毛主席画像,刷几个“鬼怪”的大标语。这些工作一直做到1977。

1968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了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阶级斗争。工宣队入校后,第一次革命行动是把教工厕所和学生厕所合二为一,第二次革命行动是命令全体教工住在一起,学校的两个大会议室变成了男女宿舍。工宣队一上台,毛泽东就发出了“一打三反”的指示,平凉有几个年轻人被枪毙了。他们被指控以文章和日记的形式“恶意攻击无产阶级总部”。在那个有弓有蛇影的年代,平凉秦腔的一位著名老演员,听说儿子写了“反动标语”,慌得投井自杀。一男子和妻子在床上私聊,被别有用心的人说恶毒攻击毛主席,被判15年有期徒刑。对于这些违背人性和自然的荒谬现象,他如履薄冰,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慨。他只能把深深的厌恶埋在心底。在那个寒冷的年代,有两件事给水天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也让他对这个世界剩下的幻想没有完全幻灭。1974年夏天,他游历了刘家峡水库和水天祁连山,被借调到省文艺工作室,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迷人的风景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美,也让他发现,在那个年代,依然有人在雪山和森林之间保持着人的干净和尊严。

1975年春,他带着学生在泾川太平公社徐家坡大队打工、上课。当地农民对他们非常友好。他生活在一个贫穷的中产阶级农民家里。他的女儿和她妈妈对他照顾得很好,让他感受到了底层工人的温暖,看到了人性的美好。1976毛泽东去世后,他的主要任务从画毛主席像变成了设计制作花圈。他带领十几个学生为各种场合制作了各种规格大小的花环。很多人对他设计制作的花圈赞不绝口,这让他心里感到莫名的难过,多年来一直梦想献身绘画。但他有一种空洞的野心,只能一边看着缪斯的背影,一边吞下一个工匠没有多少知识也能做的工作。粉碎“四人帮”标志着一个长期的噩梦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结束,也表明一个悲惨的命运将发生重大转折。1978秋天的一天,他被光明日报的新闻震惊了,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已经招收研究生了。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他,对于回到萦绕心头的艺术殿堂深造,既兴奋又犹豫,但他并没有放弃跃进的机会。结果他报考了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的研究生,被录取了。

1979年初,在平凉生活了22年后,我带着一种复杂的留恋和苦涩的心情离开了平凉,去了北京,开始了另一段求学生涯。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在平凉的22年里,水天饱受歧视和压迫,多少美好的年华都浪费在这片黄土地上,艺术潜力的发掘被拖延了很久。但平心而论,他在平凉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长期接触社会底层为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应该算是他难得的财富。更何况在那个乾坤倒挂的年代,整个国家的命运还是这样。作为个人,如何才能逃过这一劫?经过长时间的压抑和“冷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那一天到来时,水天一色的艺术种子开始迅速发芽,开花结果,不再锁链起舞。他的才华和灵性显示出一种侵略性的优势。他明白,既然抓住了机会之手,就没有理由懈怠,加倍努力弥补之前的损失是他唯一的选择。

1981年,水天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主攻方向转向美术理论研究。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文学士的写作功底,在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可谓驾轻就熟。当时,尽管已经开始拨乱反正,但文化大革命的遗产仍在中国艺术界备受瞩目。当前的形势把水天推到了用隐藏和否认的犀利笔锋清理艺术界根源的最前沿。站在一个高度,水天犀利的目光和犀利的笔尖成为当时中国艺术界一道非常前卫的风景线,奖励和扶持被埋没的人才,为被世人冷落的探索者喝彩,大胆引进国外的新思想和新风格。“侠义心肠软,见义勇为”是在水天写给别人的寄语,但我觉得把它作为我自己在水天做事风格的写照似乎更合适。

他在评论中国水墨画时说,在中国绘画史上,随着水墨逐渐成为绘画的主要形式,绘画逐渐离开了宫殿和寺庙的墙壁,进入了私人房间。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绘画艺术的生长环境,人们对绘画作品的关注逐渐从整体的视觉张力转移到微妙的绘画效果上。文人把这种趋势推向了极致,疏淡、沉郁、淡雅、内省的“旧世界之美”主宰了水墨画的世界。中国水墨画已经“精”了。它与书碑、简书、绿茶、素琴相融,给无欲无求的隐者以心灵的慰藉。批评这种情况为“衰落”,从语义解释的角度来看,是值得推敲的。因为衰落意味着一个生命系统趋于不可控制的停滞和瓦解,而传统水墨画的这种局面,正是文人画家的理想和追求。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画家在努力让水墨画符合这个标准。

在一篇给被误解的印象派画家张穆的文章中,他写道,印象派绘画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它的影响和传说已经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了一百多年。它既不是完全陌生的艺术,也不是随处可见的大众艺术;它既不是艺术史的遥远记忆,也不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前卫艺术现象。对于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的观众来说,印象派绘画一直是一种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也是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有人说“印象主义的存在只是把批评家培养得更苦”。“印象主义”一词也含有讽刺意味。有人批评毕沙罗的早期作品“丑陋”、“庸俗”。雷诺阿画中的舞者有棉腿,莫奈风景画中道路的笔触被比作“黑舌头舔痕”...事实上,印象派画家是最独特的纯粹艺术家,他们努力挑战时代。印象主义的存在把批评家们训练得更加胆小。他公开表达了对文艺界媚俗现象的愤怒和不屑。在谈到赴法旅游的热销女画家潘时,他尖锐地指出,潘之所以受到影视流行文化的青睐,是因为她适合演青楼秘境、多角度恋爱、裸体等“时尚风情”,而只有潘才能满足观众的窥淫欲。他说,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剧和导演根本不了解中国的艺术圈和艺术史,一些情节和场景“荒谬”地违背历史事实。“真实”在这里被牺牲给了“市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极其特殊的女性的生活经历就这样被大众传媒的框架所改变。传统的才子佳人男权文化和流行影视故事的多角度爱情套路取代了潘的个体生命体验...这使得艺术史上的潘显得苍白、贫穷和俗气——这位女演员的美丽外表也无济于事...于是潘的艺术创作被冲淡了,潘的气象性格被消解了。他痛苦地叹了口气:“她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过去的20年里,笔耕在水的世界里一直持续着。《李及其时代》、《油画传入中国及其早期发展》、《中国油画简史》、《现代艺术评论集》、《穿越四季》、《历史·艺术·人》等一大批作品问世,使人们对水世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分享了他在审美愉悦上的成功。他在《历史、艺术与人》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历史观:“以事实为根据的书是中国史学的宝贵传统。没有这种精神,历史记载就会不准确。记载不准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但最需要警惕的是‘宁为守福,不为违利吃亏’。为了避免别人找麻烦,为了避免卷入门户之争的漩涡,为了尊者和智者的忌讳,我们在历史著述中取得平衡,对敏感问题只字不提,用外交语言从左到右谈论他。这不是历史人才的竞争,而是史德的存在。”在《新世纪的水墨画》一文中,他冷冷地指出:“形式规范的极端狭隘和艺术理念的不切题,是当代水墨画发展的隐忧。”远离现实主义的后果之一就是远离现实。现在有很多表现性的水墨画,却很少有人为生活哭泣。除了少数画家的艰辛历程,水墨画似乎回到了只谈‘浪漫’的境界。”他评价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为数不多的坚持个性、敢于为生命呐喊的画家”,这也是当代艺术贫血的一剂良药。他对“为人生而歌,为人生而哭”的画推崇备至,自己的文章也常常是“为人生而歌,为人生而哭”的悲歌。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界没有哪个权威敢像巴金、贺绿汀那样说真话。“直到铅被洗掉,金子才被看见。如果简单划分他的人生,他最精彩的人生画卷,是在他即将进入知天命的年纪时开始绘制的。他半辈子的经历和血液里的智慧结合完成的人生答卷,证明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什么追求,甘于平庸的人,永远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坚守淡泊旷达,拒绝追求名利的诱惑,保持高贵特立独行的风范,是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人的一种天赋和德性的提升。在这种抬高面前,很多自以为是、低三下四的文化人,在“皮衣”下跌出了一大堆“小”!水子简介水子,本名秦楚,光绪十年(1884)生于兰州。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水子在十几岁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光绪二十七年,水子以榆中县的名额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县第一名、府第一名、书院第一名。秀才考上后,科举被朝廷废除。当时首都和各省相继设立了高等文学学校,水子进入了甘肃高等文学学校。高雯学对水子的最大影响是他开始学习新事物。严复翻译的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的作品和文章让他耳目一新,尤其是梁启超的文笔。受他们的影响,水子开始从制度的角度思考眼前的社会弊病。他在毕业考试文章中评论时政,主张模仿欧美制度改革,被打算严惩他的陕甘总督发现,受到名士的宽大处理。宣彤元年(1909),水子通过正式的学生选拔考试,进入史静法政学堂。学校专业课多由日语老师授课。这是水子从传统文化环境向现代文化环境转变的开始。学习期间,经同盟会老会员王更山先生介绍,他参加了革命活动。民国元年,水子担任国民党北京总部政治委员兼通信组主任。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 * *响应。在内地18省中,甘肃是唯一一个继续支持清廷的,并派马福祥进攻支持* * *的陕西。已加入国民党的水子从北京回到兰州,联合甘肃的革命党人,密谋说服掌握兵权的马福祥按兵不动,促使甘肃巡抚长庚同意发认电。但省内军政大权仍掌握在其余官员手中,于是水子等人转而组建临时省议会,与原有军政官员对抗,临时省议会的主持人成为地方军阀必须除掉的对象。民国元年六月,地方军阀开始行动。首先,他们暗杀了议长李,并于夜间骑马逃离水子。他推动民主宪政的第一次实验就这样破灭了。甘肃推行宪政的失败,使水子深刻感受到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914年,水子法学院毕业,回兰州任教。1916年,当时的教育部委派省立一中教师水子作为甘肃省教育界代表出席全国教育学会联合会第二次会议,并借此机会结识了东南各省教育界的黄炎培、程、敬恒毅、陈晓庄、朱经农、等人。1919年底,水子参加了北京政府教育部组织的欧美教育代表团。经过一年多的参观,水子在了解世界教育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他将这些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对甘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0世纪20年代,西北各省局势多变。水子先后在甘肃省和南京国民政府工作,期间担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31年,邵力子出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并邀请水子为省政府委员、省教育厅厅长。任教育局长期间,为甘肃大学设立医学部和附属医院,中学改四二制为三三制,商科改春秋,调整完善留学生选拔和资助,重视外语教学和艺术教育,开展古代文物调查和保护。抗战时期,水子离开教育圈,先后担任甘肃省中苏文化协会会长、甘肃宁夏青海考试院主任。65438年至0949年,著名教育家张百龄出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他任命水子为考试委员,但水子没有去南京赴任。南京解放后,要求他撤到广州,他拒绝南下。新中国成立后,水子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参与政治学习和政治运动,几次重大运动都安然过关。1957整风运动之初,他慷慨陈词,批判时代弊端,提出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和态度,强调人事工作中的阶级成分。他希望* * *产党在对待知识分子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果,他的意见被批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水梓纲领”,他成了甘肃省“最大”的右派。1957的整风讲话,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法律理想的彻底幻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子被赶出了她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徐苑,在此之前,她遭到了批评和财产掠夺。所有书籍和数百卷字画被抢走,包括章太炎、王义亭、胡适、张大千、齐白石、余少松题写的字画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天没有中断过的《水子日记》和手抄诗集《诗园草》都被毁掉了。上世纪80年代初,死于文革的水子的平反被推迟。直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作出批示,甘肃省有关部门才纠正了水子的右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