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风塔有哪些传说?

始建于唐以后的“天枢万岁”、“登封万岁”年间,故名“天丰”。相传建楼时砖石被层层泥沙送上来,故名大沙尼街、小沙尼街。天风塔飞檐翘角,精雕细刻,塔身充满江南的精致之美和跃动之感。在几次重建天风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件稀世珍宝“浑银镀金地宫模型”,高49.6厘米,宽34厘米,厚24.7厘米。它有三个房间宽,两个房间深。它建在一个屋檐上,坐落在山顶上。外缘突兀,雕刻精美。该艺术品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已被列入《中国文物精华目录》。

关于天风塔的修建,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传说:宁波面对波涛汹涌的东海,是甬江、姚江、奉化江的交汇处。有一年,镇海的招宝山出去在鲨鱼精兴风作浪。此后,宁波水患频仍,波涛汹涌,坐立不安。当时四明山有个老石匠。当他看到鲨鱼精作恶时,他非常憎恶。一天早上,他突然看到四明山山顶闪着金光,于是他爬上了山顶。他一看,原来是一颗鲜红的宝石在那里闪闪发光。所以他花了7749天把这颗宝石凿成了一颗闪亮的珍珠。这一天,鲨鱼精来兴风作浪,淹没了宁波城。老石匠带着这个耀眼的宝珠从四明山下来。当鲨鱼精看到这像剑一样的宝石时,他逃到了海底。而这宝光终于杀了它。此刻,江面上波涛平静,海水退去。这位老石匠决心在宁波市中心建一座塔来保存这份宝藏。当人们听说这件事时,他们都来参加。搬石头,运沙运泥,没日没夜的工作。造塔的工匠把沙袋一袋一袋地装起来,造一层塔,堆一层沙袋。第二年,当塔建成后,他把球体放在了最高的一层。从此,这座塔和塔上的宝珠就被用作辟邪之物。

这当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鄞县通志》记载,天风塔是一座六边形砖塔,高51米,明暗14层,有飞檐,建于登封时代(公元695-696年)。据说在大约300年前,一只巨大的蜘蛛曾经占据了天风塔顶。在第一个和第十五个晚上,它对着拜月嚎叫并织网。民间称之为“定风之蛛”,也由此衍生出波斯商人前来吸宝的民间故事。也有说当时建天风塔的时候,鲁班大师用泥沙一层一层堆积,把砖运到塔顶。塔建成后,泥沙会散布在附近的空地上,所以天风塔附近有两条街,至今仍称为“大沙尼街”和“小沙尼街”,可见建塔之难,工程之浩大。绍兴重建一次是在南宋十四年(公元1144),最后一次是在嘉庆三年(公元1798)腊月初三。当时天风塔正在维修。由于塔内堆积了大量的木材,一个点燃塔灯的和尚不小心留下了火种。结果塔的屋檐、栏杆、楼梯全部被烧毁,只剩下光秃秃的砖塔身,直到1935才重建。天凤塔历经沧桑,屡建屡毁,距上次重建已有840多年。因此,它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天凤塔作为宁波城市的象征,久负盛名,成为历代名人的旅游胜地,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元代董洵《登天封塔》诗说:“登危塔,天师可登。千寻环小果,几花压春山。鸟儿在篱笆边站得稳,云儿闲着脚。十年前我就开始开脸了。”明代唐力《吟天封塔》诗说:“风暖云闲,险阻不敢攀。眼分天下,鸟尽国。在南方的云层上,在东方的广阔无垠上。占余宜兴之利,高处不胜寒。”讲述了天风塔的高风险和优雅。

天凤塔历史悠久,在拆迁建设中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元代版大乘莲花经、古钱币、古盒子、佛像、玉器等。和铁铸的宝塔。塔闸安装在塔顶,分三层:最下面一层叫“盖碗”,是元代遗物;中层扁圆珠状,顶层如碗,寓意承露。这两件是清朝的遗物。地宫中出土了65,438+065,438+044年用银制作的一座寺庙宫殿、一座天凤塔模型等65,438+000余件珍贵文物,不仅为了解天凤塔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依据,也为复原南宋绍兴时期江南山顶的寺庙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银香薰、青铜佛像、钱币、经书等珍贵文物已被列入中国文物精华大典,部分文物现藏市博物馆。

还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解放后第一次维修天风塔时,在塔顶发现了一座五代吴越王钱弘俶制作的镀金铜塔,塔上铸有“毛毅年”(955年)字样和天风塔地宫铭文,证明天风塔建于唐代是可信的。重建的天风塔是按照南宋天风塔出土模型建造的,古色古香,雍容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