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康熙年间的东北地图,主要城镇名称,边界名称,越详细越好。

由于俄军在黑龙江流域的肆意侵扰,清廷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进行了新的评估,并由此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如划定行政区域、设置长官、设立驿站、派人勘察地形、绘制地图等。那么,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20年代(故宫全景完成于1719),这个地区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诚然,从宏观上看,就整个清朝而言,东北的发展与内地相比极其缓慢;但是从这个地区纵向的历史发展来看,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这是地图帮助我们找到的答案。

打开黑龙江流域地图,虽然自然景观的描述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人文景观也有所表现,主要体现在“霍屯”集中在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标注上。从黑龙江上游开始,依次标注:黑龙江与emur bira交界处的yaksa hoton,hū mar bira交界处的hū mar hoton,kon bira交界处的sahaliyan ulai hoton。嫩江流域标记的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嫩江与东岸支流mergen bira汇合的mergen hoton,与nemer bira汇合的阎娜hoton,以及干流东岸的cicihar hoton。这七个城市是地图上唯一能反映人类活动的符号。

在康熙的帝国全景图中,除了黑龙江流域地图中标注的城市,如jaxa、黑龙江城、爱辉、摩根、齐齐哈尔之外,还增加了几个新城。比如黑龙江流经黑龙江市后,向东转向,包括查哈苏城(吉加苏)、德尔德尼城(德罗东伊)、切克海德城(切克赫特)。嫩江流经齐齐哈尔市后,楚儿河西岸的支流有楚儿。嫩江与松花江汇合后,向东的路上有阿尔都库城(Alechuka)和万里城。然而,黑龙江流域地图上的阎娜市和呼玛市并没有在康熙地图上标出。

康熙的《故宫全景图》除了画城镇,还展示了大量的宝塔(宝塔,满清嘎?安,意为村寨),特别是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向东流后,两岸驻军达50余处。嘎查是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各民族固有的社会单位和聚居形态。地图上大量嘎查的绘制,既反映了黑龙江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也显示了这一地区的人口分布格局,即主要居住在南方地区。

此外,御览图还反映了当时黑龙江的驿道交通状况。驿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设施,清代驿站制度在上一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黑龙江邮政系统最初的发展主要是出于对俄战争的军事需要,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邮路以齐齐哈尔为中心分为两段,即齐齐哈尔至黑龙江市段和齐齐哈尔至茂兴段。地图上用* *标注的有18驿站,与《龙沙简史》和《黑龙江外集》中的记载基本一致。

总之,康熙的《帝都全景图》基本反映了黑龙江将军辖区从17世纪到18世纪初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形成了黑龙江市、齐齐哈尔市等几个重要城镇,但城市布局极其松散零星,主要沿主要河道道路和驿道建设,没有形成城市带。从黑龙江自身来看,北方地区发展明显落后于南方地区;就整个东北而言,黑龙江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吉林和辽宁。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分布在与吉林交界地带的嘎查,单看地图上城镇的符号也能说明这一点。盛京、乌拉、吉林等城市都使用方框符号,而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则使用小圆圈符号,相当于一般城镇级别。其城镇在功能上以军事为主,老爱辉城、黑龙江城、摩根城、齐齐哈尔城等几个大城市先后被黑龙江将军统治。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在爱辉老城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地的将领,第二年迁至黑龙江城(爱辉)。二十四年(1685)迁摩尔根城,三十八年(1699)迁齐齐哈尔城。将军府的一再南迁,说明清廷对黑龙江的重视随着中俄战争的逐渐平息而减弱。与同期俄国大力推行移民实边的措施相比,清廷的边疆开发意识薄弱。

本来打算发两张图,可惜一直发不出来,也不知道百度怎么了。其实我在百度图片里能找到的都是最全的黑龙江流域地图和帝国全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