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陈子昂书包顶的典故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的金花山上。它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期求学的地方,旧称阅书堂,或称陈公学。它的旧址是在金华山古景之后的祖先大厅周围的地区。唐朝的时候,我们东川的大使冼树明曾经在读书馆前立了一座陈子昂的功德碑。中唐以后,政局混乱,战乱频繁,导致学校衰落。在统治期间,庞奉命在他的地盘上建造一个收藏亭。明初,拾亭被毁,在旧基建房雕像内进行低价服务,其侧设明远亭。成化时,县令郭凿馆,至清初,以上建筑全部倒塌。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林祥在学校旧址修建了一座方形大礼堂,并立匾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后,市里命令钱秉德、王澍把读书台搬到山后的武岗山。光绪六年(1880),知县文房捐资劝人筹款,拆除短墙,剔除精芒,在亭前新建三堂,两翼有回廊,外有过道门亭;亭右有三精宅,亭后将建三堂。拟出云山阁,四周游廊,壁立炫目。最后,一座大型建筑叶禾馆被竖立起来,包括三个船屋和一个小亭子,现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不变,略有上升。

古代读书桌上有许多对匾额,大多是古今著名作家所写。他的木刻《三十感》和《先生传》是重要文物,博物馆陈列的有关陈的文献资料也不多见。

杜甫诗歌石刻

也就是说,杜甫的诗的手写石刻保存在金华山观山门外的石花台上。中华表高约5米,方筒状,有卷云状花纹,下有方形底座,上有雕花锥形顶盖,雕刻精美。右侧中华表内侧刻有杜甫《冬望金华山,拾陈公学废墟》诗的字迹,外侧刻有杜甫《望春》诗的字迹;左华表内侧刻有陈子昂《春去金花道观》诗,外侧刻有陈子昂《赏尊者夏若虫》诗。1966的“文革”中,诗碑被毁,还剩几块。现在用汉白玉复制,立在原来的地方。

《永乐大典》(卷3134)记载,光启三年(887)诗人牛乔到,于9月26日写下《去陈拾书残,望诗》一诗。其中“步出县城西郊,攀崖而上...北厢引危槛,工部曾刻石”,可见杜甫是真的留在洪水拍摄中。杜甫诗碑帖薄而硬,笔法苍劲。经历史学家范文澜确认,编入《中国通史》第四卷,并标注“杜甫手迹”。1976年2月香港《书谱》杂志第八期刊登了梅二华的《杜甫与书法》,有完整的引申。文物杂志第六期1962也出版了。因此,金华陈子昂读书台的《陈杜诗石刻》确系杜甫的手迹。

仅此而已。有好的参考。

给我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