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怎样的?

1840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广大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和封建统治,清朝内外外交艰难,面临灭亡。统治阶级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发动了进步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建立西学,并开始建立西式的新学校,包括军校。这些学校引入西方体育,规定体操为学校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德国和日本的普通体操、士兵体操和游戏。并在学校开展了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主的多种课外体育活动,使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中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虽然当时洋务派所办的西式学校很少,但在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随之而来的是维新变法。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倡导西学,引进了大量关于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教育的知识。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重视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统区,为了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学校体育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许多学校体育法规,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计划,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计划。同时,教育部还聘请了一些国内外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大批体育教师。这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观念和政策体系不重视学校体育,制定了一些制度。教育法律和措施没有落实,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较差。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放羊”现象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课后只培养少数选手拿金牌,使得学校体育发展缓慢甚至畸形。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苏区和解放区,各级学校都有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丰富多彩,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师生们尽量化繁为简,自己想办法,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1941?1998年创办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和教师,极大地发展了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