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古镇的文化地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都督屠呦呦率领五十万军队为五军,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其中一支经兴安南攻打百越。由于山路崎岖,秦军的粮草难以经营,战事进展缓慢。秦始皇为了解决秦军的薪饷运转困难,命令石鲁带领部队在兴安境内的湘澧河之间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解决了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很快统一了岭南。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招集两姐妹起兵反汉,攻陷岭南六十余城。建武十八年二月,汉将军马援率军过南平兴安、交趾。马援过兴安时,疏浚灵渠,修建马嘶大桥,成为民间美谈。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在现在的兴安县设立林园郡,初唐大将、魏公李靖在现在的兴安县城台岭上建林园郡,并以此为基础,向南征服梁武帝小Xi残余势力,定居岭南。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观归官令李伯重修灵渠,增设壶嘴和陡门,是灵渠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修。他修建的壶嘴和陡门保证了灵渠的永久安全和通航。特别是陡坎的修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个创举。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

宋嘉佑三年(1052),壮族首领农起兵反抗宋朝,宋朝派狄青、杨、杨八姐(温光杰)讨伐,途经兴安严关,留下了动人的传说。

1934 165438+10月底至12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兴安,选择在县城以北23公里的界首镇突围湘江。英勇的红军战士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战役——湘江战役。以4万人伤亡为代价,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封锁,红军从此转危为安,为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

1996 10,一架二战时坠毁的美国飞机残骸在猫儿山原始森林中被发现,揭开了当时冰冷的中美关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