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历史
雄县东西长约26公里,总面积524平方公里。雄县人民政府驻雄州镇。现辖6镇3乡223个行政村。全县有汉、满、回、蒙、壮、朝等16个民族,32万余人。
在这个雄县,夏朝属于彝族。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燕桓迁临沂(今容城县古贤村)。春秋时为北燕领地,战国时为燕国夷夷之地。Xi十二年(公元前243年),燕国进入赵国。秦统一后,先属杨光郡,后属上谷郡。
韩:黟县属县。它位于古贤村(旧称古贤村),在县城西北6公里处,即阎志的一支。
东汉:黟县属卓君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称河间国。
三国魏:黟县改名翼城县,属河间郡。
金:翼城县属河间国。
南北朝:北魏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改称义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费祎郡入莫郡(今秋实市北),属莱文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齐灭,莫郡入北周,仍属莱郡。
隋:仍为莫郡之地,属涿州,后涿州改为;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河间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经分析固安县与莫县原义县同属义县,属北益州,郡治中州,位于容城县王璐村北,县城西北15.4公里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各郡废,入河北道;八年(公元634年)归还义县,属幽州。景云二年(公元711),改属周茉,同年亦属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属幽州;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改为涿州。
五代:侯亮乾元年(公元911),归易县,属涿州;四年(公元914年),燕灭后唐,归易县,仍属涿州;晋末天府元年(936),易县以十六州入辽,属涿州;周朝末年贤德六年(公元959年),天下族人征服辽,收复瓦桥,定居雄州,故名“雄”。至此,唐代的归义县以白沟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县。南方归夷先属周朝,次年属宋,北方归夷属辽。
北宋:北部的归义县隶属辽宁涿州;南贵义县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名贵新,仍属雄州。宣和四年(1122),宋朝收复涿州,归一、归新两县并存。
金:天惠三年,即北宋宣和七年(1125),归义县、贵新县均投金,后弃义县并入贵新县,县仍属州治。
袁:至元二年(1265),雄州被废,第四年,归心县并入容城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雄州、贵新同时恢复,郡仍在州。雄州属大都路,二十三年(1286)改保定路。
明:洪武二年(1369),七月,弃至国鑫县,入雄州,属宝鼎府。七年(1374)四月,雄州降为雄县,雄县名于此,属保定府。同年,容城县并入雄县,十三年(1380),容城县分立。
清朝:顺治元年(1644),继续使用明嘉。
民国二年(1913)改为范阳路,第三年改为保定路。17年(1928),直隶省改制为河北省。属于河北保定路。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属河北省第五督察区。民国27年(1938),1年4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在冀中区建立抗日根据地,8月,该县成立抗日政府,隶属冀中第四特区。同年六月郡落165438+十月。为开展抗日工作,同月,中国西部45个村成立熊特区,隶属安新县,次年8月改为特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华北38个村(包括原属忻城县的8个村)组成熊心边区,隶属忻城县。同年,5438年6月+10月,中国东部和南部的52个村落组成雄霸边区,隶属于巴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五月撤销三边区,重新成立县抗日政府,隶属北岳区冀北办事处。民国三十年(1941)九月,改第四联郡。在联合郡时期,前者属于冀中第五区。民国31 (1942)年6月,各地区秩序统一后,隶属冀中第十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15年8月,侵华日军宣布投降,撤销联合县,恢复单县,重新建立县政府,隶属冀中第十特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1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属天津。
194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成立于1年6月,县改为保定地区。1958 10 2雄县、新城、涿县与涞水东部合并,称为涿县。县人民委员会(1955改称县政府)设在高碑店,属保定地区。5月3日1960,专区与市合并,成为保定市。1961 287年4月,雄县同年分市,隶属保定地区。4月26日1970,专区改为地区,县属保定地区。
1994,保定市合并,县属保定市。
历史事件
1,袁绍大败公孙瓒:东汉末年,公孙瓒被贤玉辅击败后,迁都伊(今雄县),挖十倍护城河,筑城十尺高,筑高铁门,名曰伊井,拥兵坚守。袁绍来攻多年,未果。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再次率兵北攻。两军在义井之地激战。南疆守军被袁兵围困,公孙瓒不派援兵,导致各营指战员倒下或溃不成军。袁俊势如破竹。攻向易经。公孙瓒派一个儿子去黑山张炎求救。他以火为号,出城迎敌。这封信被袁俊截获了,他根据合同着了火。曹军以为援军来了,就出城去,结果被袁志的埋伏打败了。兵部袁在楼下挖地道,点燃火柱,地就塌了,城就被攻破,公孙瓒自杀。
2.鏖战:明惠帝文健元年(1399)七月,王艳朱迪“京南”之师从京南出发,明派大将耿秉文去讨王艳,先锋九千人驻守雄县。八月十五日夜,王艳将军张玉进和向导刘泰攻破雄县东门。主将宋洋兵败,被城南弋阳桥俘虏,潘忠不屈而死。次年四月,明太祖曹公李景隆指挥安平进攻,与太子在白沟河交战。明军兵败于雄州,军务督察部侍郎陈复初投江自尽。燕王带领他的军队去了南方。这两年,境内战乱不断,死伤无数。这些骨头在野外被覆盖,数量急剧下降。
3.义和团运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反帝反清的义和团运动兴起,城关、张岗、板家窝等农民在其首领张德成(忻城县人)、王成德(板家窝人)的领导下,展开了毁堂反洋的斗争。清朝驻保加利亚副将邢长春奉命前往天津。天津至保定沿线各县的义和团,在南关桥口和古庄头村附近遭到拦截和伏击。清兵开枪打死该团30多名成员。第二年春天,这个县的义和团又起来了,占领了县政府,夺取了堡垒。八月,淮军太守陆邀本县清兵合围该团。白沟、板家窝9000余团与之激战,双方伤亡数百人。该团缴获了4艘常驻炮艇,并击毙了船上的官兵。驻保的炮艇前来支援,被团里拦住。清兵和八国联军侵华后包围了板家窝,义和团被杀。
4.板家窝战役:1939年2月,忻城县白沟侵华日军300余人,伪军500余人向板家窝村进军。于和何率领65,438,000多人来到。当敌人到达村里的桥头时,伏击的3队以桥头为掩体,猛烈开火,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到了天黑,八路军主动撤离。这一仗打死日军78人,伤日伪军100多人,缴机枪6挺,追击一炮。
5.留侯惨案:1947年8月,国民党雄县政府由忻城县迁至西后刘,并设立了一座千人监狱。他们逮捕党员、基层干部及其家属,举办“土匪训练班”敌人用枪杀、挑刀、活埋、开膛破肚、肢解尸体等手段杀害了308名干部、斗争骨干、中共党员和无辜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万人坑”惨案。
6.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十地委十区开展革命活动,宣传政策,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领导和指挥抗日斗争,使我县成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