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凹陷内构造层的划分
根据构造类型、构造特征,特别是地震反射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结合以往各种划分方案(杨超等,2005;李莉等,2000;戴,2000;宗等,1999;王毅等,1994),将济阳坳陷划分为以下五个构造层:
基底构造层主要由早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组成,剪切流褶皱和韧性剪切带发育,地震剖面表现为杂乱反射和弱能量。
古生代构造层,晚古生代地层以砂岩为主,夹泥岩、页岩和煤层,早古生代地层以灰岩为主。地震剖面上有三个强反射面,其中Tg1是寒武系下部页岩的反射,Tg2是上、下古生界的反射界面。这个反射层在斜坡上很清晰,可以连续追踪。由于隆起或凸起处的侵蚀,这种反射面往往不存在。
中生代构造层,包括侏罗系和白垩系,中下侏罗统发育煤系地层,地震剖面上多期反射,顶部为Tj,上侏罗统和白垩系为碎屑岩和火山岩,地震剖面上反射混乱,顶部剥蚀面反射强烈,为Tr,也是中生代构造层的顶界面。
古近系构造层,上亚层主要包括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该小层分布广泛,仅局部凸起区域缺失,地震剖面上响应相位清晰。特别是沙河街组一段底部一组强反射分布广泛,连续性好,是区域性地震反射标准层,即T2;下亚层包括沙河街组二、三、四段和孔店组,分布在一个多地形、多中心、厚的区域,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多界面、强反射的特点。沙河街组三段底部油页岩地震反射强烈、致密,连续性好,为反射层T6。
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及下亚层在全区广泛分布,地震剖面上大部分地区为连续的水平中等强度反射,其中馆陶组底部的区域性块状砂岩和角砾岩形成强反射界面,即T 1;明化镇组岩性相对较细,馆陶组岩性相对较粗。在地震剖面上,它们之间的界面上有一组高频、强振幅的密集反射层,即t0。上亚层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岩性主要为土黄色、棕红色粘土和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