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u/1233721385

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七年,在华尔街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在过去的七年里,有像中国这样辉煌的中国概念股。而大部分股票价格已经跌破发行价。有些股票只值几分钱。”一位国际金融和投资银行专家总结了中国海外上市的七年历程。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掀起了四波浪潮。

第一波:中国股票首次登陆华尔街。

1992年底证监会成立,随后首批公司获批海外上市。中国公司最早于1993的7月在青岛啤酒出现在美国股市,随后是上海石化、马钢、仪征化纤等8家公司。它们的主要上市地在香港,但分别通过全球股票存托凭证(GDR)和美国股票存托凭证(ADR)在全球和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8月,上海石化在香港上市h股,同时h股50%转换为ADR,GDR在纽约上市。第一只通过其他渠道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是华晨金杯汽车,10月9日上市,1992。发行价16美元,当年年底涨到33美元。第二是中国中策轮胎,第三是上海摩托。由于是中国公司第一次赴美上市,在纽交所迅速形成热潮,7月份达到顶峰1993。青岛啤酒是这些股票中最受欢迎的股票。当时有39家国外著名投资公司争相成为其代理,认购率高达200倍。最高股价达到65,438+04港元。

首批海外上市公司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改制前多为国企,二是行业仅限于制造业。那么,为什么这些股票会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呢?专家认为,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GDP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第二,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做决策的时候,只关心几个简单的数字,就是某个产品在中国的人均消费是多少,然后和国际平均水平对比,就觉得潜力惊人。此外,中国制造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中国政府一直对制造业给予大力支持。

第一波持续到1994后消退,股价跌至谷底。一方面是受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另一方面是公司本身,这也是主要原因。上市半年后的中期业绩快报和上市一年后的年报较差,与公司管理层在上市推荐过程中所做的预测相差较大。因此,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制造业心存疑虑。虽然是股份制企业,但这些上市企业在管理体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仍有传统痕迹,特别是缺乏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价表现与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于是第一波退去。

第二波:以制造业股为主的基建股引发的第一波很快消退,第二批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开始出现在华尔街。但这次的制造业公司很少,大部分是以基建和公用事业为主的公司,涉及航空、铁路、公路、电力等领域。如华能国际、东航、南航、大唐发电等。

这些公司一上市,就很快激起了那些想买中国基建股的人的胃口。然而,投资者已经换了一波。他们还将人均航空里程、人均用电量、人均能耗等指标与国外进行对比,发现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增长潜力巨大。我觉得投资这类股票风险小,就陆续买了。然而好景不长。这些股票主要是一类机构投资者买入的,他们原本打算长期持有,进行战略投资,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卖出。结果,这些机构纷纷抛售这些中国公司的股票,导致股价暴跌。

华尔街中概股第二次潮起潮落的原因与第一次类似。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经济疲软,许多项目被迫推迟或停止建设。此外,基础设施领域的恶性竞争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像民航业,进口飞机太多,飞机运力过剩,机票打折,导致民航业全面亏损。

第三波:红筹股一度撑起半边天。

中国概念股在华尔街的第三次狂潮是红筹股,始于1996年底,止于1997+00的金融风暴。引起的震动远远超过前两次。虽然它的主战场在香港,但实际上华尔街也受到了重创。

所谓红筹股,就是中国在香港投资的以某个部门、某级政府为背景的窗口公司,这些公司的利润往往有超常的增长。这些公司虽然在香港上市,但也可以通过美国股票存托凭证(ADR)在纽交所上市。这些股票包括航天科技、中国招商、中国华润、上海实业、北京控股、广东粤海。比如北京控股认购时,香港60家财团入股,冻结资金数千亿,创造了港股市场1.200倍认购率的纪录。香港六大富豪一同出席推介会,在香港尚属首次,一时成为投资界的美谈。1997 5月8日挂牌18,挂牌价11.48港元。当天以44元收盘,最高达到66元。去年收盘价是65438港币+02.25。

红筹股有几个吸引海外投资者的因素:

第一,最直接的“中国概念”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二,海外投资者认为红筹股与前两类企业有很大不同。它们在香港注册,由香港本地管理层经营,具有相当大的独立灵活性,经营环境好,融资方便,避免了前两类企业的缺点。中资企业要么有行业部门做后盾,要么有强势的地方政府做后盾。

第三,这些企业可以获得优质的非常规资产注入,多元化的资产组合可以带来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拥有大量的战略投资者。最后,与香港回归祖国的大环境有关。但随着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香港股市暴跌,人气极低。再加上红筹股业绩和表现不佳,结果好景不长,很多股票跌破发行价,至今还在这个价位徘徊。比如粤海也走上了清算之路,让人扼腕叹息。

第三波平息后,国外资本市场对中概股关上了大门15个月。

第四波:高科技概念股掀起新狂潮

199 7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同一天,China.com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其股价从20美元飙升至67.2美元,涨幅达235%。当日其市值突破110亿人民币,融资1亿美元。16日,股价突然从58美元飙升至101.3美元,涨幅75%;17日再次飙升至137美元。2000年6月65438+10月165438+10月收盘价高达82美元(一拆二拆后)。

中国电信在今年最后一天收于128美元,逼近历史最高价。在中美入世协议达成之前,中国荣昌国际控股公司的股价只有1美元。上11次,达到11.06美元。17日飙升至32.06美元。几天后,股价一度涨到32.06美元。中国华润发展公司的股票也表现不俗,17上涨19美元。中国轮胎公司两天内上涨77%,达到每股10.06美元。其他股票也表现不俗。

2月7日,1999,主导数字无线电话市场的广东企业侨兴环球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民营企业。在中美签署WTO协议的利好因素刺激下,侨兴环球股价上涨268%,上涨8.375美元,收盘11.5美元,成交额也创历史新高。1999 65438+2月31,股价飙升至28美元。几天之内价格暴涨,在纳斯达克市场十大股票中排名第六,一周内市值增长654.38美元+0.5亿。外国记者是这样描述的:这些天,中国民营企业的股票像火箭一样在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