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的历史与文化
其中,我特别喜欢金农的菖蒲。
清代书画家金农是“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号董信先生。董鑫偏爱菖蒲,他的个性化菖蒲包含了很多利益。这幅丝绸水墨画《菖蒲图》古朴古朴,菖蒲密植其中,短小精悍。《冬心》中细腻描绘的三盆菖蒲,真实地反映了菖蒲的审美标准——短、细、密。更让人感动的是画中长长的题词,宁静时让人开怀大笑。
相传农历四月十六是菖蒲的生日。这一天,董鑫特意用珍贵的元代鹿胶墨画了一幅菖蒲图,并做了一首《难老歌》庆祝它的生日。诗中称菖蒲为“布朗”,意欲将南山脚下的“石姑娘”嫁给70岁的“布朗”,“与郎作好眉”。然后他以自嘲的口吻代表“布朗”回答道:“我这辈子不喜欢结婚,头发蓬乱。没有人养你,香草是你的儿孙。”
可见,冬心与菖蒲之间微妙的情感,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人的普遍性。
从宋代开始,菖蒲成为书房中一个优雅的环境。
用于盆栽的菖蒲,又叫“石上菖蒲”,生在水中的石头上,栽培不需要土壤。这种干净的状态不仅优雅,而且特别适合室内摆放,尤其适合一个摆满了书的书房,书房,优雅的器皿。在盆里放几块石头,装满水,在上面撒点凉米汤,再撒点菖蒲籽。然后把盆放在潮湿的地方,石头上会长出薄薄的叶子。石菖蒲易于栽培也是其占据室内盆栽首位的重要原因。其俊朗出众的风韵,与文人静远的梦想不谋而合。
菖蒲喜阴湿,养起来见不到太阳。秋冬天冷,草烂死了。但菖蒲依然“薄如发丝绿,一年四季无人寂寞冷”,就像君子修身,依然豪气万丈,吃苦耐劳,却依然忠于自己的志向。同时,对于文人来说,只靠干净的石头和清澈的水生活的菖蒲,似乎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仿佛是一个拒绝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贵文人的化身,是一个君子品格的镜像。
另外,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头的时期,菖蒲要靠石头才能生长,这与当时文人对石头的喜爱不谋而合。因此,用石头装饰、布满菖蒲的“蒲石盆”成为宋代文人书房中流行的细节。
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菖蒲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桌前。那是一盆金雉,生长在民国的一个石臼里。它外观精美,细小的叶子穿过石头,生机勃勃。如苏轼所言,“菖蒲人不知,生于此岩壑。山高霜雪,苗不得烟。下面有千岁根,缩得像煎饼。”
“常哲,白草先生也”,菖蒲在寒冷的冬天最先醒来,故名——说到菖蒲,朋友们都会津津乐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花是雅的,兰是雅的,菊是雅的,水仙是雅的,菖蒲是雅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知道兰花和菊花,对菖蒲还很陌生。其实中国的菖蒲文化历史悠久,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江南地区有一种“无菖蒲无文人”的风气。古人曾有诗赞曰:“菖蒲有山林之味,而不富。”有干净的形状,没有肮脏的形状。清气脱尘,巧于水与石之间。这是一个静态产品,这是一个生活产品,玩家都很珍惜。“可见保养菖蒲也是一种独特的乐趣!
“留一盆菖蒲,入诗画便入心”,朋友笑道。
看着眼前的朋友,我仿佛穿越了百年历史的长河,带着菖蒲的千年绿意,在这里与董欣先生重逢。或许,在他的心目中,菖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观赏植物,而是文化符号的载体。作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象征,它可以抚慰他在世俗世界中的心灵。
我没有一寸土地,却有一泓春水养,却能瘦如仙,百草不及。
这样的菖蒲能俘获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