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1)依法保护原则
古迹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要以对古迹的充分保护为基础,任何不利于保护和损害古迹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贯彻“保护为主、抢救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做好遗址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系统规划、科学发展的原则。
顾全大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省市区统筹,与周边呼应,兼顾社会效益和民生工程。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相结合,遗址整体经济发展、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相结合。重点关注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长期项目。做好重点景区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历史遗迹系统化、科学化、动态化的持续开发,推动区域旅游开发建设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遗址本身的保护、历史环境的修复、生态环境的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扰遗址遗存的前提下,确保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大限度减少对古迹旅游资源本体的干扰,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建设和改善与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护和恢复名胜古迹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挖掘名胜古迹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名胜古迹旅游资源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为有效合理利用名胜古迹创造良好条件。
(4)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国有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址,包括住宅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和商业遗址、水利工程和现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较早,有的还处于起步甚至完全保护阶段。类型不同,发展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和外在表现也不同;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不同的。在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遗迹的分布、保存状况和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开发古迹旅游资源初期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开发早期古迹旅游资源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览效果、改善形象、品牌建设、宣传和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的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和导游讲解的层面,还应通过发掘遗址的文化内涵,让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的参与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比如,在新的保护规划中,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将建设成为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集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逛抗日屋,吃抗日饭,看抗日电影,甚至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的开发中,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古迹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理念是当前开发利用古迹旅游资源应遵循的主要理念之一。其意义不仅仅是在利用的时候保护古迹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利用中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是将古迹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生态保护体系、文化旅游发展体系和文物保护体系;我们应该整合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从整体观念上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历史遗产,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待。古迹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迹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首先是历史遗迹所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包括对实体的可持续保护,还包括对价值观的重新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有的地理、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迹和生活状态的博物馆。也就是说,历史遗迹应该在它们的原始状态和动态环境中得到保护和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遗产环境相当于一个“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句话说,在生态博物馆里,人们将不再从博物馆的书架上看结果,而是看屋前屋后的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物体、传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是由法国人雷佛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将一整个区域视为一个博物馆,将自然生态和历史遗迹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整体环境中,以达到保存和提升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反映了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的觉醒。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原则和在同一环境中保存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Xi宣言》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开发利用历史遗迹旅游资源。保护并向公众展示遗址的动态环境、自然景观和遗迹,以整体理念进行开发和保护[1]。
(3)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的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主要有四种模式:
①遗址公园
就是把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方式。它不仅很好地保护了遗址,而且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环境,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目前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遗址公园:第一种是公园内的保留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峰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礼塔;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比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遗址公园,强调文物的陈列和文物的真实性,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
②旅游景点
很多站点都位于风景名胜区。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点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展示开发。比如乐山大佛旅游区的苏轼故居、张亮寺-紫柏山旅游区的张亮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代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景观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因自然或人类活动形成的遗迹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论地面还是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中国采用了建立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和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建在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环节。遗址博物馆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让公众了解过去,成为联系过去和现在的重要纽带。比如1925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1958年建立了考古发掘原址上的第一个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今天,全国各地有数百个遗产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遗产博物馆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并因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外在表现而成为重要的参观场所。
④遗址的历史、文化和农业公园。
中国有很多遗址,面积大,居民多。目前国家很难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人口,保护遗址资源。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现实的做法。比如汉代的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五万多人,主要从事农业经营。为了有效地保护遗址,可以发展都市农业,在遗址区建设观光农业园区、市民休闲体验农业园区、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