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系列转载】四川木材水运漂走人的故事
说起四川的木材运输,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时代,四川木材就被用于大规模建设,所以有“蜀山直立,阿方出”之说。明清两代在四川设置御木,修建宫殿。据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修建京宫,大臣从蜀取料,经水路运到冠县。清康熙七年,紫禁城太和殿建成,雍正三年,天坛、地坛建成。18324片楠木和杉木先后在四川砍伐,经岷江运到北京。清道光侵略日本,清廷讨论“御木”的提议,但曙光有木厂,木材仍遭水患。民国时期,邓锡侯先生在四川设置伐木场,实行“管河”、“管事”、“棚头”三级管理制度。生产方式主要生产方,通过水路运到冠县销售。首先它是“官方的”,然后由木材商人经营。岷江上游有八木号,漂木到冠县。青衣江洪雅林区的木排运往乐山,涪江、曲江流域的木排运往重庆。此外,历史上也有乌江、嘉陵江的运输记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切如日中天。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决定开发川西高山原始林区,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建设提供急需的物资。
当时四川林区没有公路,川西伐木公司开发理县森林资源时,从都江堰到米亚罗要走9天。你能马上修路吗?不会吧!第一,当时国家穷,修不起路。第二,时不我待。该国急需木材,迫不及待地想在开发森林之前修路。更何况四川的木材海运历史悠久,拿它比较现实。四川河流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西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具有流速高、流量大、振幅大的特点,为川西林区重点发展提供了木材水道。同时,其支流遍布林区,水量丰富,辐射西部大部分原始森林,主河道与木材流向重合。虽然河道中有许多障碍,但通过整治和疏通木材流路,它仍然具有独特的木材水运条件。
时任西南林业产业管理局局长的韩在向林业部汇报四川林业未来规划发展的一些问题时,明确提出“四川木材无水可运”,只有水运才是四川林区发展的唯一选择。林业部同意四川汛期单漂送材的设想,要求四川走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收自储、转运的科学管理之路。
水运工人以极大的热情,在短时间内扫除了木材水运中的两大“障碍”:一是河道整治,即疏通木材流线,二是建设从流向到末端的收集、储存、中转、运输及配套工程。
1951年3月,时任川西伐木公司经理的曹凯带领300余人进入阿坝林区,拉开了新中国四川森林伐木和木材水运的序幕。1952年8月,川西伐木公司成立木材漂流处,负责将木材从主河道送至紫坪铺,再由冠县(今都江堰市)水运大队运往成都。
1953年4月,西南伐木公司改为西南森林工业管理局,川西伐木公司也改为西南森林工业管理局川西分局。木材漂流处更名为“大河投递处”,后更名为“政和投递处”。
1956成立独立企业——四川省森林工业管理局岷江木材水运处。1959年,四川省林业厅成立木材水运局,岷江处更名为四川省林业厅木材水运局岷江分局。1964撤销四川省林业厅木材水运局,岷江分局与成都木材场合并,组建四川省岷江水运局。1981,岷江局下放阿坝州领导管理权,更名为阿坝州岷江木材水运局。3000多艘水运船在闽江及其长达631.5公里的支流上运送木材。
1956年,大渡河木材水运局成立,全长1106 km,经营范围从褚思佳河、祖母祖河、莫索河至宜宾市合江门。大渡河局承担着阿坝、甘孜8个森工企业和地方交付的木材水运任务,是以流送、仓储、筏运、销售为主的大型木材水运企业。
从1966年3月起,国家开始筹建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开发川西最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山修驿道后,在深山峡谷中修路架设吊桥;在“三高(高流量、高流速、高振幅)”的雅砻江上修建了河道整治、炸礁、修河堤、修石坝马岔等诱导设施,1972年试流交付木材,1973年正式投产。后来四川长江木材运输局与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合并,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成昆铁路和长江运往全国各地,支援国家工业化。
水运工人根据各河道的特点,采用单漂、人工卸货、船拖(或推)排等方式,打造适宜的工程设施,使古老的木材水运焕发青春,步入当代行列,充分展示了四川水运木材量大、成本低、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少的优势。从川西原始林区砍伐的木材,通过雅砻江运输距离达3075公里。大渡河年流量高峰时达到654.38+53万立方米。与陆运物资相比,水运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十三分之一,铁路运输的六分之一。
从1950年到1998年的近50年间,川西北高海拔山地峡谷中林工生产的65438+亿立方米木材,有近70%经过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漂流到用户港口,全长4180公里。涉及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湖北、重庆、安徽、江苏、上海。四川森工和运水工为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水运工人甘于清贫,保持孤独,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
长江沿岸的工地大多是“油毡”房和帐篷,工人用树枝和木板铺着睡。男人和女人被轻蔑的座位分开。冬天冷,夏天难耐,没有洗澡条件。为了保证100余人的生活,李庄水运处抽调21名精壮劳力组成运粮队,组织成三组,每组7人。采用“马拉松接力赛”的方式运送粮食穿越金平。第一组从冕宁背到金平山顶,第二组从金平山顶背到决心谷,第三组从决心谷背到“吉沃”连所在地。每批粮食都在三天内运回目的地。
1968的一个晚上,李庄水运部一段所在地热闹非凡。一对年轻的水运工人正在举行婚礼,操场上充满了火把和笑声。在连长的陪同下,还没来得及脱下工作服的新郎新娘走进人群,数百人欢腾一片。这是公司举办的第一场婚礼。老连长激动地拉着新娘的手说:“你是个尊重漂哥的姑娘,我老头子给你磕头。”老科长话音刚落,身后就跪了一大片。老科长公开宣布,从现在开始,他将搬进一个露天帐篷,他所居住的全段唯一一个窑洞将作为新房送给这对新婚夫妇。一个吝啬到让人看不起的老工人,给了新娘一包省吃俭用省下来的盐。孤独的老人唯一的希望就是触摸新娘的手。当然,一个善良的新娘怎么能拒绝一个善良老人的谦虚请求呢?
听听水夫的声音,“同志们,辛苦了,加班了。”我冲过石堤,放假相聚。“在《油》的号角声中(领头的操作手用喊“油”的劳动歌统一思想和行动),大家齐心协力把浮木推进河里。
这首名为《放排》的诗,描写了“漂”工作生活的艰辛,再现了铁铮铮汉子斗激流、赶排的情景,表现了水运工人苦中作乐、勇于奉献的精神。
一个老挑水工讲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故事,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心。那是一个漂流的季节,年轻的“漂二哥”用他的“脚”(漂流的工具)站在汹涌的长江中的木筏上。一个浪头迎面打来,“漂哥”失去平衡,掉进了河里。湍急的河水撕裂了他的衣服和裤子,把他带走了。朴大哥把头探出水面,失控的木筏在河水的包围下向下游漂流。"那是国家财产,决不能丢失."沿河追木筏是不可能的。经过多年的漂流,他对这一带的地形很熟悉。只有抄近路穿过合江县城,木筏才能停在下弯浅滩。“漂二哥”挣扎着游上岸,身上没有遮羞布,甩开双腿,跨过人来人往的贺江。一路上,人们对他指指点点,“你看,那个人光着身子”,“神经病”,“疯子”。心急如焚的“朴二哥”不理会辩解,只是在心里催促自己“快点,快点,快点。”“漂哥”终于在下游回水湾拦截了木筏。他松了口气,在沙滩上躺了很久,一动不动。我们的“朴二哥”真是一群“疯子”。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建设祖国,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尊严,甚至生命。据四川省森工死亡和重伤统计(1953-1985);4582人死亡,3706人重伤。
森林工人和伐木工人受苦,“漂泊者”也一样。正是在这艰苦平凡的工作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全国劳动模范赵、、杨崇元、是他们的代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件事值得一写: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和两家森工企业联合建造了一艘三星级旅游船。这艘藏式风格的邮轮长76.1米,宽13.8米,集旅游、餐饮、娱乐、健身于一体。时任林业部部长的徐有芳称之为“林业第一船”,并题写船名“贡嘎山”。1996年7月,“贡嘎山”号游船首次投入运营。截至6月1998,“贡嘎山”号游船共接待游客7816人次,其中来自东南亚、欧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6168人次。此外,它还接待了许多大型全国性会议。
1998年,国家决定由四川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福子孙后代”。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四川木材水运局转制为造林局,木材水运完成了历史使命。
历史不能忘记。“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之初,一些老水运商萌发了记录四川木材水运历史的想法。要书写四川木材水运几十年的辉煌历史,书写几十万林业职工的心声,书写几万水运职工的风采。写藏区原始森林与岷江水运局之间的情结;写出大渡河上万棵树的壮观漂流;写雅砻江水运局联系西藏林业的风采;写西藏人民无私奉献走出林区,到长江支援国家建设的丰功伟绩;把50年来藏、羌、彝、回、汉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深情写在林业上;写下藏、羌、彝、回、汉同胞团结包容、和谐共处的情怀;写出林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首要地位、基础地位和特殊地位;写下林业工作者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这“四个定位”“四个意识”的历史意义和生态林业在今天应该表达的内涵。
2007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写书。经过大量的工作,我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财政拨出专项资金,一些曾经是水运工人的乡亲也慷慨解囊,协助编纂历史。2010,四川木材航运史的书写正式开始。经过三年的努力,近百万字的《四川木材水运史志》于2013出版。原林业部部长徐有芳、王之宝为《四川木材水路史志》作序,称赞《四川木材水路史志》的出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一读。“用简单的文字,描述了这个史诗般的故事,让铿锵有力的漂泊歌、漂泊曲萦绕耳际,回荡心间。创造这段历史,描述这段历史的人,是值得崇敬的。”四川林业厅的老领导和现任厅长都为《四川木材水运史志》题词。
四川省林业厅非常重视,把这段历史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记述。四川省林业宣传中心历时三个月拍摄制作了反映四川过去木材运输的专题片《漂泊的岁月》。四川林业厅几位老领导亲自参与了拍摄。
让我们再来听听老运水车的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