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和郡王有什么区别?
清朝和明朝完全不同。理论上,只要是清朝宗室(清朝皇帝祖塔克的后代),就有资格做太子、郡王。清初被封的诸侯、郡王中,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兄弟、侄子等。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曾被封为庄和通达郡王。努尔哈赤的侄子、疏勒哈赤的儿子吉尔哈朗不仅被封为郑亲王,还得到了世袭更替的许可,成为了清朝的铁帽子王子。所以,血缘不是清亲王和郡王的天然区别!而且清朝的太子不像明朝那么绝对,可以提拔。奕劻是晚清著名的贪财之人,是清仁宗皇帝的同胞嘉庆帝弟弟的孙子。一开始他只是得到了助理将军的头衔,但是因为和慈禧关系太厚,一步步从助理将军升为大清太子,还得到了世袭顶替的许可,成为大清最后一个铁帽子太子!同时,清朝的王公郡王并没有真正的封地和田产,只有爵位和相关待遇。
清代宗室爵位分为八分和八分。进入第八名的是太子、郡王、贝勒、贝子、甄国公、伏国公。未得八分者,包括未得八分者,未得八分者,未得八分者,未得八分者,未得八分者,列一至三等镇将者,辅佐国者,封国者,报效国者。而且有没有爵位都叫闲散宗室,而明朝所有宗室都有爵位,最低的是一个为国效力的副将。所谓八进八出,除了八种礼仪待遇,最大的区别就是八进可以得五旗,也就是所谓的旗。年羹尧被称为清朝皇帝雍正帝的奴隶,因为年羹尧家所在的鲁牛在隐宅时期被划给了雍正帝作为旗帜。
但是太子和郡王都属于八重序列,不存在上面说的这种区别。清代诸侯与郡王的区别主要是政治和经济待遇。太子的政治地位和礼仪待遇高于郡王,俸禄金钱也高于郡王。另外,差别也不算太大。清朝的王侯、郡王只是身份的象征,与实际权力无关。没有跑腿的诸侯,还不如有实际跑腿的贝勒、贝子,甚至甄国公、傅国公厉害!
与明朝相比,清朝有一个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宗室爵位不固定,继承时要降级升等。太子死后,他的一个儿子只能得到郡王的爵位,以此类推,而明朝太子的一个儿子继承太子,其他所有的儿子都被封为郡王。清朝亲王的余子不会直接封号,必须参加考试,根据其父封号和生母的地位确定基准封号。之后会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降级,这样就能拿到基准职称。成绩不好的很可能根本没有爵位,成了游手好闲的皇族。这就是所谓的试印,郡王也是如此。同时,得到低衔的人,如果得到皇帝的宠信,或者有立功表现,也是可以晋升的。即使是最底层的闲散宗室,理论上也可以一步步晋升为太子。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其实这种情况不多,几乎没有。虽然如此,但仍有像奕劻一样,由辅国将军晋升为太子的。
除了以上,清朝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铁帽子太子和郡王。这些铁帽子王子和郡王继承爵位时不需要降级。太子的儿子还是继承太子,郡王也是这样。但理论上,铁帽子郡王永远是郡王,不能升为太子。除了清初有极少数世袭失败更换郡王,晋爵太子。乾隆年间定制成型后,铁帽子郡王永远不能升为太子!所以直到清末,克勤郡王、顺城郡王都没有太子。但是,铁帽子王子和郡王的其他儿子就没那么高兴了。他们也要参加考试,没有特权。考不上也可能成为闲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