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历史背景: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中国人民水深火热;1919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已迅速发展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将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保险丝: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于5438+0919年6月在巴黎召开所谓“和会”。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归还二战期间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种权利,但遭到无理拒绝。“巴黎和会”在对德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和山东的一切权利都要转让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发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和意义。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肤浅的感性认识阶段,典型表现为义和团运动等普遍排外的斗争。第二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即看到了帝国主义内外的种种矛盾,看到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压榨中国人民的本质。这个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前后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夺取世界,否定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另起炉灶,组成新政府”等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五四运动是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一个根本弱点是没有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革命运动。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了这场运动。(注:此时没有农民阶级!只有一部分农民阶级参加)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发起,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