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包子的历史。

1论馒头和包子的起源

中国人常吃的包子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餐饮行业众说纷纭。虽然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吃东西,但是总觉得有点迷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这样我们下次吃的时候会觉得更美味。

原材料-面粉、面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就不可能有米。没有面条,就不可能有包子。让我们从历史上看一下面粉的生产。在夏朝,中国就已经种植小麦了。商朝以前,中国的面食比较简单,主要是把粮食蒸熟,捣成粉。

2200年前,先秦时期就发明了石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转磨,直到汉代才在民间普及。西汉以前磨齿呈坑状,东汉出现放射状。西晋以后的磨齿多为八区斜纹,石磨从发明到成熟经历了500多年。直到晋代才发明了糠面分离的“罗”。晋人的《饼赋》中有“重罗面飞白如雪”、“齐书”的描写,也有“丝”和“细丝网”的描写。由此可知,面粉从1700年前的晋代就有了。晋代以前的面粉是麸皮和面粉的粗制混合物。

面粉发酵

11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酿酒。龙山时代有“瓶”和“高脚杯”。可以确认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酵技术。在周朝,发酵被应用于糕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酸浆发酵和葡萄酒发酵两种。周朝能够根据需要对面团进行分类和调制。当时有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蜂蜜面团、酥皮面团、发酵面团。到了元代,除了传统的发酵汁和发酵酒之外,还采用了用碱性酵母烘烤面团的方法。为了提供高品质的馒头商业化生产,侯氏苏打工艺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元代《吃食》中有“收饼”的记载,即采用碱酵生面团的方法。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老面粉加碱发酵法和酵母加碱发酵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让包子更有营养。

工具-蒸锅

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就发明了陶珍,不仅能蒸米饭、蔬菜,还能蒸“饼”。据晋人《饼赋》记载,用蒸笼蒸面条时,要“火汤”,这样才能蒸出新鲜的面条。这说明晋代就有专门蒸面条的蒸锅。清末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竹木制品:木桶、饭碟、蒸笼等。.....

包子的由来

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在所谓的“馒头”——古人称为“馒头”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唐代的“罗比”是流行于南北的著名小吃,也有说是从波斯传入的馒头(包子)的。早在65,438+0,500年前,比罗就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唐代,Biro的品种很多,有樱桃Biro、天花Biro、螃蟹Biro、太平Biro、太平盛慧芳史鸷、面制Biro、猪肝Biro、羊肾Biro等,都是在炉中烤制的。

从南北朝到清朝。比罗在中国生活了1100多年。最后消失了,我们可以肯定是一种酿胡饼。最后可能是外语不好说,中文换成了烧饼。一个真正好的产品会逐渐进化,适应社会,只有那些不好说话的名字才会被淘汰。

唐朝叫“面”的食物,现在已经不是面了。但是蛋糕,馒头之类的。例如,清代路易的“玉面”是用熊肉和鹿肉蒸成的。“婆罗门轻高面”也是用“蒸笼”蒸的,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可能是从尼泊尔传入的发酵馒头(馒头)或蒸糕。

玉尖面起源于隋朝。这是杨迪皇帝喜爱的一道特别的皇家菜肴。后来流传到唐宋时期。它一直是宫廷中的皇家小吃,专供皇帝享用。宋·顾涛《清·路易玉简面》云:“赵宗儒(唐朝人)闻其在翰林时,谓‘今玉简面初熟,以熊、鹿为馅,甚爱之’,问其形。世界上还有尖头馒头。

据此可以判断,馒头最早出现在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现代包子造型的起源

《正字通》云:“馅,饭面之食,实为杂味,馅为酸,发于五代,盛行于宋”。《家居必需品全集》也记载了酸酱的制作方法:“馒头皮不变,褶较厚,馅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