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走向共和党》?

正面评价

这部小说《走向共和》的好处在于,它第一次从大众阅读和欣赏的角度,将李鸿章置于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视角。以前只有历史学家才会站在公正的角度认识他,一般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走向共和国》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状态,没有高举一个好人,也没有贬低一个坏人。之前的教育一直把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描述成坏人,但《走向共和》很人性化,设身处地为前辈着想。但《走向共和国》并不是要给这些人物“平反”,而是告诉人们要善待祖先,因为我们也会成为祖先。我们不能总是用批判的眼光去批判历史人物的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贡献,建立一种同情的理解?。

在历史学家眼中,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早已超出了“汉奸”这个简单的词。但学术成就的普及似乎并不起作用,李鸿章的银幕形象也没有太大变化。《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全新”形象让普通观众大吃一惊,甚至说是“平反”和“翻案”。《走向共和》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李鸿章;“为国生死而战,不因祸而避”的李鸿章;倡导洋务、虚心向西方学习的李鸿章;一个试图将大厦拉至边缘的李鸿章;充满屈辱和挣扎的李鸿章;追求经世致用,苦干几十年的李鸿章,注定了悲惨的命运。该剧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对洋务运动的肯定,进而将李鸿章置于近代以来非常复杂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历史解读,而不是简单地做出道德的、义愤填膺的、戏谑的评判。这部剧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在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这一突破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电视艺术本身。

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制片人确实充分关注了学术界的研究进展,很好地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让人看到了李鸿章的另一面。我国历史学家对李鸿章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发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之一。这种“善待祖先”的态度,应该说是《行走》这部剧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走向共和》梳理了“寻找出路”和“建立共和制度”的主线,强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深刻反思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影片中的历史人物不再蒙面,展现了人物人性和情感的一面,有血有肉。全剧的开头和结尾的选择都是用心良苦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腐朽的大清制度走到了尽头。选择从甲午战争开始,所以这一集第一集就是高潮。选择该剧的结局事件剧组也花了很长时间。

《走向共和国》自播出以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可否认,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大胆地突破了过去50年甚至近百年来历史学家已经形成的千篇一律的面部形象,大体上使许多历史人物更接近其真实的历史面貌。由于它与近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定势之间的巨大反差,也由于它能够借助现代媒体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展现其对历史的新解读,当电视剧演员凭借如此巨大的特殊优势强化他们与人们刻板形象之间的这种巨大反差时,其影响力和冲击力将是巨大的。

对共和主义的负面评价

对慈禧和李鸿章为戏过度美化,对他们犯了国家和人民错误的言行轻描淡写。比如,他们认为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为慈禧和李鸿章打了一个借口,却被放到翁同龢和张謇身上。然而,他们可能看到的显然是删节版。在未删节版中,我们可以看到慈禧经常做出错误的决策,在灾后试图改革的时候,把过去的错误全部归咎于他人。比如她60岁生日,花国库建颐和园,没钱买更多军舰加强国防。比如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后的新政时期,康有为和光绪皇帝都因为过去的自我错误而受到指责。甲午战争后,翁同龢推荐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虽然是历史事实,但与李鸿章的纷争也是事实。甲午战争前,他多次拒绝给钱给北洋舰队,甚至以鹰派的名义,完全无视甲午战争中中日战舰的悬殊,还被指责在甲午战争中打败翁同龢?。

该剧突出洋务派,却淡化维新变法的人,有丑化翁同龢和光绪皇帝形象的嫌疑。翁同龢在历史上的思想其实很新。他可以说是维新变法的第一任导师,不像保守狭隘的戏子,为了一己私利与李鸿章斗智斗勇。《走向共和》有贬低翁同龢、抬高李鸿章之嫌。《走向共和》以翻案为目的,将翁同龢这个旨在突出李鸿章的对仗简单化、小面化,成为伪君子、小人的反派。从创作手法上看,和之前别人丑化李鸿章差不多,确实不出彩;对于不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造成了严重的误导。该剧在对洋务运动、李鸿章等洋务人物进行全新解读的同时,有“矫枉过正”、过于简单化之嫌。洋务各派的内斗很激烈,李鸿章和张之洞的矛盾很深,这一点在这部电视剧里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如实表达这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复杂和丰富?。

袁世凯是一般影视剧里绝对的反派,绝对的野心家。在《走向共和》中,袁世凯早年就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给人乱世枭雄的感觉。很多观众在看完这部电视剧后,都对袁世凯表示赞赏。所以袁世凯从“无争议”变成了“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