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先秦两汉是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时期?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建时期

一、先秦文献整理工作

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是甲骨文,但因为是出土文物,又与古文字学、考古学有联系,所以一般不放在历史文献学的直接范畴。其次,金文和甲骨文一样,不属于历史文献学的范畴,属于金石学。此外,属于历史文献学范畴的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六经,即诗、书、礼、曰、易、春秋。

这时,“学在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塾已经兴起并逐渐发展起来。私立学校的经营者有机会利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和汇编。

相传六经是孔子编纂的,他学识渊博,精通六艺,有搜集、整理、编纂文献的基础和能力。此外,孔子创办私塾,很快就有了很多学生和弟子。这样的团队是孔子整理修订六经的强大后备力量。

《诗经》成书时,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论证孔子确实有删《诗经》的能力。

孔子是否参与了《尚书》的删定,有些疑问,但不能否认孔子为《尚书》做过损益工作。

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著有《礼记》。

易经,据说易经十翼源于孔子,并成为他的弟子或再弟子,这是有根据的。是孔子赋予了《卜筮》新的内容,并为之专门立传。

《春秋》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由孔子编纂的编年体史书。

先秦、秦汉时期的人们都认可孔子关于岳的著作。由于岳死于秦始皇焚书,后人再也看不到岳的内容,也就无法对岳作进一步的研究。但无论如何,孔子编曰。

孔子不仅整理了六经,还修正了文献流传所造成的错误。他在收集和整理历史文献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无疑对后人是一种启发,提供了借鉴。

孔子对待历史文献的态度是“言而无行,信而惜之”。“叙述”就是讲述和整理。要讲历史文献,就要整理历史文献。只有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讲述和教授。“无为”一方面体现了孔子谦虚的性格,另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孔子编纂的“六经”都是“叙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造。“忠善古”揭示了孔子的真实思想,即保守复古的思想,也正是基于此,他才能有整理古代文献的动力和力量。

“六经”都被孔子不同程度地整理过,只有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能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把六经整理看作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除了孔子,先秦时期还有其他整理历史文献的活动。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弟子对孔子言行的独特记录,几经整理编纂,后来孟子问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对历史文献的分类和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显学中,认为儒家和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学派,这两个学派又分为八派和三派。这实际上是把先秦诸子文献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初步分类。同时也提出了辨别材料真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解老、余老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也有所贡献。

此外,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对历史文献学也有贡献。

以下是流传至今的三部《春秋》列传,因其修辞简洁,言论精妙,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亮传》。其中《左传》是最好的。它以年表的形式记载春秋经书,而且记载广泛,不仅在鲁国,在政治上也有记载。他的文笔优美,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文学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左传》是中国古代注释文学的真正开端。然而,剩下的两个传记笔记是中国古代更早的注释文件,其史料价值不如《左传》。

二、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如下:

1,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

2."刘协京则不同,有数百种杂语在此排列."

3.历史文献笔记。对一些古代文献做了通俗的注释工作。

4、“嫌疑人很尴尬。”把不确定的问题留给后人的原则,一直是后人遵循的。

可以说,《史记》本身就是历代综合文学的结晶。应该说,司马迁确实开创了私人收集整理历史文献的先河,同时,通过收集历史文献的成果,他又是一个历史作家。他为后人处理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

第三,刘翔的别录,刘鑫的七律。

由于秦的迅速解体,汉初统治者急于知道“秦失天下,我得天下”的原因。基于长治久安和统治的需要,汉初统治者逐渐有了收集整理历代文献典籍的愿望和要求。

刘邦时从鄙视“文志”转变为向儒生求教。

惠帝四年“灭书法”

文帝“开献书之路”,“谋治尚书”

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了“建藏书,任官著书,各派传说皆以秘处充之”的措施。

宣帝称帝时,在石渠阁举行了一场关于《公羊传》和《谷亮传》异同的讨论。这是一个可以促进历史文献发展的学术会议。

统治者认识的转变,措施的落实和加强,为大规模文献整理的实现创造了条件。随着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后,汉武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盛况,中国古代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终于在宣帝开始。这次组织了强大的团队整理文献,各方面的人才汇聚一堂,整理的内容包罗万象。刘翔和刘鑫是这个安排的总体和最终完成者。

刘翔父子校组图书的过程及特点:

程序:1、广而不同的文本2、审定章节3、校勘和缩写杂文4、命名书名

刘向父子整理文献的程序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为后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为了揭示书中的内容,刘向把整理好的文献写成原件后,写了一篇记叙文。著录内容包括书名的著录、校勘过程的著录、作者生平及理想的介绍、著录的意义、著书理由及图书性质、图书真伪的鉴定、思想与史实的是非评论、学术渊源的分析及图书价值的确定。这个记叙文写了两份,一份给朝廷,一份给书。是《别录》,20卷,是刘向校对书籍时写的记叙文汇编。这是中国第一份文献综述。

刘翔去世了,他的儿子刘鑫继承了他的事业。他还写了《别录》七观(包括:略编、六艺略考、诸子略考、诗赋略考、兵法略考、术数略考、术略考)。

总的来说,刘向父子在整理历史文献方面的主要成就有:

1,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2.创造性地编制了别录。

3.完成了国内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观》。

在刘向父子之后,“校勘学”和“目录学”逐渐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刘向父子在整理、校勘、归类历史文献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杰出基础。

四、班固的《韩曙文艺志》

《艺文志》在《七略》、《别录》的基础上记载汉代藏书;

1,章节结构的调整,每种书的最后都会收藏,各抒己见。

2.添加和删除原文。在《艺文志》中,用“出”、“入”、“省”等词来表示盈亏。

班固《文艺志》在文本结构、序跋结合、分类合理性等方面较《七略》有明显进步。而且《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方目录编纂官方《艺文志》的先河,使得后来的官方记载大多留下了本朝的书籍或者本朝某一人著作的记载。而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在历史文献学上有着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五、郑玄校对群经。

郑玄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为主,并采用研究中国现代经典的方法来传播和诠释经典,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和的诠释。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系列整理和注释文献的原则和方法:

1,根据文字的意思来判断和确定错误和误差。

2.使用本校和其他学校的校勘方法。

3.尊重原文

注意事项:

1,广招广引

2.运用声音训练的方法。他认识到语言的音义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训诂学和文字学的知识应用于文献注释。他通过大量的文献注释实践,创立、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传记注释学,使传记注释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郑玄还发扬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他还撰写了《三礼目录》,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高的提要目录。并形成了注释文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后世文献学家校勘注释的基本准则。

可以说,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注释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