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由康熙皇帝赐给康熙第四子胤禛。雍正1744年即位后,对原有的园林进行了扩建,在园林的南面修建了郑达光明堂、秦征堂和内阁、六部、军部的值房,以“避噪音,听政治”。乾隆年间,除圆明园局部增建重建外,紧接东面建长春园,东南并入万春园。圆明三园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蕲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主要的园林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事衰败,财力不足。但宁可撤走万寿、香山、玉泉的陈设,停止热河避暑、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重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洗劫一空。同治皇帝在试图修复圆明园时,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重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后,被官僚军阀破坏,最终化为废墟。
宏伟的地理规模、最高的园林艺术、丰富多彩的文物收藏、深刻的文化内涵、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为圆明园赢得了美誉,使其被誉为“万园之园”。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邪火将她焚毁,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只能是无数回忆的片段。如今,圆明园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园林了。圆明园遗址的内涵是不可替代的,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既是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纪念地,更是值得全人类深刻回顾和反思的文物。人们今天来到遗址,不仅是为了在悲凉的痕迹中感受和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境界和思想内涵,也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历史文化思考和家国情怀,寄托哀思和缅怀。
圆明园的毁灭,应该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丰碑,虽然这个丰碑的代价有些沉重。在清朝,圆明园是皇室的禁地。只有少数帝国权贵、皇室贵族和一些获得皇帝特许的欧洲传教士才能进入,普通人是看不到它的绝世辉煌的。除了内务部的相关档案和皇帝的御诗,当年虽有相关记述,但零散琐碎,今人只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今,圆明园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已经所剩无几。过去模糊的山水体系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其他的园林元素基本都没有了。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角度来看,圆明园应该是什么样子?仅仅是一座花园,一座宫殿,一座建筑,一种文化,一代帝王,一场战争,一场大火,一片废墟吗...有哪些思想和内容需要深入理解?
圆明园从建立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不仅与清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密切相关,也是大清帝国兴衰的一个缩影。清朝的圆明园就像秦朝的阿房宫一样,对王朝的兴起、发展、繁荣、衰落、灭亡都有发人深省的教训和警示意义。野蛮的征服,充分的享受,无奈的衰落,必然的灭亡,大清帝国并没有摆脱历朝历代的盛衰周期率。圆明园就像是清朝入土为安的文化典范,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