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块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65438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的神秘面纱。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结绳说”、“八卦说”、“图画说”、“书法契约说”等多种说法。古籍也普遍记载了创造汉字的黄帝史官仓颉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书写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如果仓颉真的存在,他应该是一个文本组织者或出版商。
最早的雕刻符号是在8000多年前。
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界发布了一系列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有关汉字起源的出土资料。这些材料主要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历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雕刻或绘画符号,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石器等上的符号。可以说,它们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通过对全国19考古文化的100多个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雕刻符号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比较,认为我国最早的雕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虽然使用汉字的国家很少,但使用汉字的人数居世界第一。如果按人数计算,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不表音只表意的语言符号(有些汉字可以作为其他汉字的声旁)。
紫禁城:
紫禁城,过去的意思是皇宫,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它位于北京的中心。
紫禁城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宫殿建筑9000余座。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居住过24位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 ~ 1911)的皇宫,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紫禁城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它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总面积超过72万平方米。据说有9999座半宫殿,被称为“宫殿之海”,雄伟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宏伟,都是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线贯穿整个故宫,这条中轴线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线宫殿的两侧,也有许多对称分布的庙宇,都很宏伟。这些宫殿可以分为两部分:外朝和内朝。外院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故宫以干青宫、交泰宫、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角落都有精致的角楼,建造精美,非常漂亮。宫城被宫墙环绕,宫墙高10米,长3400米。墙外有一条宽52米的护城河。
目前,故宫的一些宫殿已经建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绘画博物馆、分类陶瓷博物馆、青铜博物馆、明清工艺博物馆、雕刻博物馆、玩具博物馆、文房四宝博物馆、玩具博物馆、珍宝博物馆、钟表博物馆和清代文物展览。据统计,有1052653件,占全国文物总量的6%。
京剧:
中国最大的剧种京剧,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北京(据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清初,昆曲和京剧(又称高戏,源于弋阳腔)并存于梨园。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从四川进京,以“滚楼”为名迁都,大大降低了京剧的色彩,实际上“搁置了老京剧”。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三清徽州班进京,逐渐吸收京秦方言。因此,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俗称皮黄戏。最初的徽剧以唱黄儿调为主,也唱昆曲、吹调、四平调、排子等。直到道光年间,汉调入京,形成了回汉合流,导致了湖北西皮调与安徽黄儿调的融合,由此得名戏。
皮黄歌剧的兴起给戏剧界带来了新气象。起初是以丹角色为主的戏班,后来变成了以活角色为主的戏班。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都在其中。其次,演出场所增多,宫廷、剧场演出频繁。由于清末慈禧太后的偏爱,宫中有近百人教课,几乎吸引了全北京的知名人士。第三,出现了专门的演员培训班,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谭鑫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他对皮黄戏曲进行了全面而大胆的创新,使其焕然一新。谭鑫培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唱腔,还将笛子改为胡琴,统一了伴奏乐器。他擅长写作和武术,擅长体术。他集“安全”、“靠背”、“衰派”三大技能于一身,成为真正的“文武乱”演员。谭鑫培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统一了当时舞台上使用的发音,将戏曲中原来京腔、吴腔、徽腔、湖广腔混杂的局面,改为湖广腔读中州韵的方法,成为后来的京剧发音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谭鑫培是京剧的创始人之一。
光绪、宣彤年间,京派皮黄班相继赴沪演出。因为京派唱的皮黄不同于同源的安徽皮黄,所以更好听。为了区别两者,就叫京腔。辛亥革命后,上海的梨园全部被北京阶级控制,所以叫京剧(曾叫评剧)。一部京剧在上海创作,然后流传到北京。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方面,经过几代优秀艺术家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和大胆创新,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标准化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节目。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用法严谨,是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细腻细腻的表演,处处入戏;歌声悠扬委婉,充满声音和情感;武功不是靠勇猛和知名度赢来的,而是靠“武功唱出来的”。所有这些成就确实是世界表演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京剧艺术的提高,一大批京剧艺术家脱颖而出。除了和两位对京剧的诞生有贡献的代表人物外,还有、颜、、谭、、周、、、李少春等。梅兰芳、程、尚小云、荀慧生、、、关等。、郝、、侯、、邱、、等。程继贤、俞振飞、叶盛兰等。小升初的;武的、商、等。、叶、等。;龚云甫、李多奎等。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历史作用。凭借他们的艺术才华,京剧舞台熠熠生辉。
钟声: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它是由青铜制成的。它由大小不一的扁圆形钟按音高顺序排列,挂在巨大的钟架上。铜钟可用T型木锤和长棍分别敲击,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声谱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西周时期就有编钟,当时编钟一般由三件组成。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编钟的数量逐渐增多,其中9件一组,13件一组,以此类推...1978湖北省睢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约公元前433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引人注目的一套编钟,这套编钟大到足以占据一个现代。由19个钮铃、45个雍铃和一个楚惠王的大福钟***65件组成。这些钟分三层八组挂在钟台上。直接挂在上层的三组叫钮铃,斜挂在中下层的五组叫雍铃。最小的按钮铃高20.4 cm,重2.4 kg,可以在性能上定调。最大的低音永铃高达153.4cm,重203.6 kg,整套铃总重量2500kg。钟框为铜木材质,形状为方形(如┏),全长10余米,上下三层,高273米。它由六个带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柱子支撑着。整套钟梁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六个T型木锤敲击高、中音符,两根长棍敲击低音符。根据声学专家的研究,编钟中的每一个钟都能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敲击钟上标记音的位置,就能发出符合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演奏出现代钢琴上黑白键的全部声音。这套编钟的固定音频为256.4 Hz,几乎等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出土后的实验表演表明,虽然它们被埋在地下2000多年,但它们的音乐表现仍然非常好。他们的发音准确,音色优美,音域可以跨越五个八度之多,变音也比较完整。所以古典和现代音乐都可以演奏,伴奏的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的编钟由铜、锡和铝合金制成。整套钟饰以人、兽、龙的图案,铸造精美,细节清晰,并刻有金文标明每口钟的发音音调。这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2400多年前。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比欧洲十二等分律键盘乐器的出现早了近2000年。
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人们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是被革职发配到偏远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的时候,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河自尽后,楚人为了防止河里的鱼、虾、龟、蟹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美味的食物扔进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到端午节,人们就把食物扔进河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一个老人在梦里梦见了屈原,问他:“我们扔给你那么多食物,你吃了吗?”屈原说:“你给我的米都被那些鱼、虾、龟、蟹吃了。”老人问:“我怎么能不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用竹叶把米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团子。他们以为是菱角,不敢吃。”
在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像屈原说的那样,把尖尖的粽子投入汨罗江。然而端午节过后,屈原给老人做了一个梦,说:“谢谢你送我那么多粽子,我都吃了。但大部分还是被鱼、虾、龟、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我们还能做什么?”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得像成龙,因为鱼虾龟蟹都是龙管辖的,不敢吃龙王的。”
从此,每年端午节,人们划着龙舟去汨罗江边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