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简介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官,原名皇家祠堂,由明朝朱元璋、朱迪等人提供。1644年清兵进京后,福临称帝,将他们的祖宗牌位从沈阳请到北京为祠堂,并将明成祖的牌位移至今天阜成门大街以北的帝王庙。

辛亥革命后,根据南北两军代表制定的清廷皇族优惠条件,城内宫殿、坛庙应由国家管理。但直到1914,三大殿南部才归当时的北洋政府管辖。很快,社坛被改造成了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开南门的时候,为了对称,在祠堂的南墙上也开了一扇门,也就是今天文化宫的正门,但当时一直没有开。

1924年溥仪皇帝被赶走后,祠堂作为和平公园开放,不久又改成故宫博物院的分馆,向游客出售门票。那时候人很少。只有高耸的古柏和灰鹤飞翔,沉默不语。

劳动人民文化宫简介

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祠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祠堂。根据王古都左祖右舍的规划,它与紫禁城和社坛同时建成,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人民文化宫占地654.38+0.4万平方米。为突出祭祖主题,三面红墙、层层松柏环绕,衬托出雄伟有序的建筑,营造出神秘肃穆的氛围。建筑采用对称的中轴线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琉璃门、汉白玉拱桥、戟门、三大殿,两侧依次排列着敬亭、神厨、神库、祠堂。亭堂(前堂)是皇帝举行大祭祀的地方。三层汉白玉住友基座,地面为金砖,梁柱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气势恢宏,比故宫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寝殿是供奉慈禧太后宝座的地方。这座寺庙是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祠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祠堂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提议国务院批准其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泽东主席题写匾额,使之成为首都工人的学校和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