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的河史

汴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大运河的重要一段,它的兴衰与开封的兴衰紧密相连。

升高

挖缺口建大梁之都

汴河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gap。缺口在战国时期就挖成功了,这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是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公元前364年,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迁都后,运河开凿了两次:公元前360年,魏在黄河莆田(今中牟县西)之间开凿大沟,将黄河水引入莆田,再从莆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公元前339年,魏从大梁城北挖大沟灌溉农田,这是最早的一段缺口。鸿沟主干以大梁为中心,起于今荥阳县北,随吉水东流,经大梁,转向东南再经陈故都(今淮阳县),注入今商丘附近的,而则顺流而下,汇入淮河。此外,淡水成为缺口的一支,从大良向东流至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注入泗水;绥水自大梁以南向东流,经汴梁睢阳(今商丘市东),经安徽省苏县和江苏省睢宁县以北,流入泗水。■(此字是左三分水右边的旧字)水也是从大梁以南的缺口向东南流,经齐(今安徽省宿县南)流入淮水。这样就形成了以大梁为中心,冀、汝、淮、泗之间的水运网络。凭借其优越的水利和交通条件,大梁初步显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成为魏的首都。魏灭亡后,缺口不断被破坏。秦汉南北朝时期,这里先后出现了沙水、蔡水、汴水、官渡、浪荡渠等名称的河流。这几条河虽然不是一条河床,但都是从开封或南或东流过来的,一般都是东南走向,流入淮河。开封可以说是黄河和淮河的连接点。

状态

汴河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龚宇半月刊》所载《隋考》指出:“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本征魏,引河水灌溉大梁。当大良城破,请降取所有之地。”“河南同知。河防考二》:“河沟,隙也。《水经注》:阴沟位于均邑县(开封市)北部,因截断运河东南以填大梁,故水从县城南部流出,不经其北部,故称梁沟,又称缺口。中文名为边渠、浪荡渠。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四月,下令修边渠。遂五乱华,进士南渡。运河逐渐淤塞。东晋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削后秦,始开边渠。宋武帝:闰月,公入河,开支渠归。这就是后来的《隋志通辑曲》。”

杨迪开凿的大运河始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不到六年就完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相连,全长2000多公里。它以洛阳为中心,西经中央盆地,北至华北平原,南至太湖盆地,东至淮海。它对隋朝以后南北之间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是广通运河,从大兴城(长安)引渭河至潼关,全长100多公里。第二段是大冶元年开凿的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从斑竹(今荥阳县东北)向黄河东南,经呈贡、中牟、开封、陈留、杞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苏仙、灵璧,到达盱眙北淮河。同年,杨迪在淮南招募十余万民夫,开设杨珊队,引长江水经扬子(今江苏仪征县)连接杨珊(今江苏淮安县)和淮水。通济渠连同杨珊队全长1000多公里,成为沟通黄河、淮河、长江的重要通道。第三段是江南运河,开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向南至余杭汇入钱塘江,全长400公里。第四段是永济运河,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通,通往沁水东北的卓君(今属京)。可见,无论从规模、长度还是地理位置来看,同济运河在整个大运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唐后通济渠称汴河。

意义

汴河——北宋的生命线

同济运河(汴河)开工于公元605年3月21日。同年8月15日,杨迪从洛阳出发,乘龙舟游览江都,这期间的建造时间只有171天。招了几百万民工,民工没日没夜的在水里干活,三分之二都死了。汴河开凿后,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隋朝灭亡了。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边回首往事》诗中说:“我死于隋朝已久。庙里若无龙舟,余论功也不大。”

汴河在唐朝近300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安是唐朝的首都,但大量的军需物资仍由江淮地区供应,从汴河运到黄河,再转运到永济运河。天宝之后,河北藩镇独立,唐朝“赋其所有,运其所有,兵大谋,依江淮”。(《权利集》卷四十七)此时的汴河,关系到江淮的租税能否交付中央,关系到唐朝的经济来源是否有保障。唐代人李在《汴河直入舟》一诗中对汴河作了这样一个客观的评价:“汴水最通淮李,异人所害也和谐。在东南部的四十三个州,就是这条河把所有的油脂都带走了。”

唐末,自德宗以来,东南江淮地区的藩镇割据。直到动荡的五代,汴河多次被战乱破坏,年久失修。只有在多雨的年份,它才能勉强通航。五代后期,分裂的局面又趋于统一。从梁开始,以开封为都城,汴河的修复自然提上日程。最近三、四、五、六年,周先德连年征调民夫,进行大规模清淤,方便水运。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200年的藩镇割据和中唐以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北宋的立国政策与前代不同,是中央集权,集中于中央,造成了强干弱支的趋势。由于中央政府集中重兵,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样,宋太祖不得不选择一个地方建都,既方便从江淮运米,又方便照顾北方和西北的边防。当时最适合这个条件的地方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东京开封。所以北宋建都开封,汴河和大运河的水运效益是决定性的。

北宋时期,该河主要与汴河相连。“宋朝的历史。《食货论第三部》载:“宋都为大梁,有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四河运水,汴河载水多。”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汴河运粮达800万石,为北宋最高纪录。北宋时期的汴河已经成为连接经济中心南部与政治军事中心开封、东京的重要纽带。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汴河暴涨,太宗驶出甘源门,亲自督促抗洪抢险。首相、汤米等大臣劝他回宫休息,他却说:“东京有几十万铁甲兵,是百万人的家。世界变成了水,而我对此毫不关心。”由此可见汴河在北宋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北宋时期,因为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汴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汴河上舟楫繁忙的运输景象。据专家考证,“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塔,就是矗立在汴河南岸的‘上山东水门’”。(《历史月报》、《北宋东京上山门考》)

下降

北宋末年,由于船公司将唐朝的有效转换方式改为直接运输(根据运河不同季节的流量、水势和油轮的特点),加大了油轮的损耗,增加了运输成本,汴河的运输量大大减少。宋徽宗郑和时期,汴河河床逐年加高,航运搁浅,阻碍了水运。靖康之后,汴河有时干涸一个多月,水运不通。此时,每年只能通航半年。尽管如此,昏庸奢侈的赵霁君主及其臣民还是搜查了遍布江南的“华士港”,进一步抢劫运粮船只,堵塞运粮通道。公元1125年,金军金兵大举南侵,开封很快被围困,汴河上游已经是“合于大堤,汴河久闭”。

北宋灭亡,宋朝南迁,金人用汴河追船主。为了阻止金兵前进,宋高宗上谕摧毁汴河,于是南北水运被切断。

北宋灭亡30多年后,南宋派楼钥去晋国,都是经过汴河旧路。他亲眼看到了汴河的荒芜。北面离灵璧不远,汴水河又被截断了30公里。到了苏州,汴河几乎连河堤都堵死了,车马在河中行走,有的地方已经盖起了房子。

宋孝宗惜春三年(公元1176年),周哀随何金国祝寿使节到燕京(今北京),写下《北苑录》,其中说:“正月二十九日,我为婴儿买酒,令其渡淮河。中午去了泗州的金庭阁...不一会儿,我进了城,两边是军兵,到了亭子里。”“二月一日,(车房)到临淮县城六里,县城有程序...沿汴河一日游,河水极浅,罗(疑为汴河)口被堵是理所当然的。承平、草江淮米600万石,从长江到史静(开封),不过40天。五十年后(北宋亡于公元1127年,距今已有五十年),可叹,堤上杨柳如无物。”文章写的是淮北的沦陷和汴河的淤废,感古怀今,悲无可悲。随着汴京的陷落,汴河不再有过去的繁华。真的是“满目疮痍,繁华落尽,长盛不衰”!

新河路

1966的冬季至日到1970的春季,经国家批准,在安徽省苏仙县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道线基本与古汴河平行,故命名为新汴河。新汴河从何穗上游截流取水,面积2626平方公里;沱河上游和新北沱河3936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它们形成自己的水系,直接向东流入洪泽湖,在淮北漩涡的东部增加了一条河道排入湖中。该河起于苏仙县西北部的七岭子,受沱河上游(包括新北沱河上游)来水,向东经过津浦铁路和苏仙县地下涵洞,到达小吴家的左娜何穗。过苏仙门后,向东南流经壕沟、卢湾。过遂堤公路,过灵溪门,向东流至南李家;去小玉家过唐河地下暗渠,到泗县城南过石梁地下暗渠,到徐岗七岭进入江苏泗洪县;到桑园,过团结门,向东南拐,流入洪泽湖西缘的李河洼。河流全长127.2公里。地面高程:七岭子26.5m,何穗河口26.0m,苏仙闸26.0m,卢湾23.0m,灵溪闸22.5m,唐河暗渠20.5m,石梁河暗渠19.5m,徐岗七岭22-30m,团结闸18。河道宽138 ~ 132m,深5.5 ~ 3.0m,河底宽105 ~ 95 ~ 115m。排水能力达到五年一遇标准,每秒535 ~ 900立方米;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为930 ~ 1460立方米/秒。河底高程:七岭子21.0m,何穗河口20.59m,卢湾19.0m,岭西闸18.5m,团结闸13.44m,李河洼11.5m..两岸均有堤防,间距350 ~ 560米。

新汴河建成后,7月24日实测流量1982最大,对应最高水位28.62m..

新汴河的主要支流有沱河上游、王印和小绥新河,描述如下:

沱河上游段,即新汴河上游源头及沱河七岭子以上河道,均于1968处切入新汴河。上段起于河南省永城县朱昌,向东南流动,经永城北,进入徐卜楼以北的安徽省濉溪县。过洪河头、徐楼门,过绥福铁路桥,东筑新沟,左那旺引江水;过了四浦门,进入普尔东北部的苏仙县,在七岭子与新汴河相接。全长90公里,其中安徽境内48.5公里,河南境内41.5公里。盆地面积3936平方公里。河底高程31.56m至21.18m,河底宽度64-85m,河宽85-125m,深度4.0-6.5m:排水能力295 ~ 535立方米每秒,五年一遇;防洪能力493 ~ 93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