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周彦宏

民歌,中华民族流动的图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歌无疑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这些世世代代在劳动人民中传唱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歌曲,生活气息浓厚。现在史书上能考出来的最早的民歌是一首原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一一吃肉。”可见,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由于民歌在传播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加工和改变,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第二语言,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歌是一个民族特有的音乐词汇,是民族流动的图腾!

因为它形成的过程完全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与各民族的方言、自然条件、风俗习惯有关。

习惯和审美习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它的美透露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气息。正是因为它的美才如此。

贴近生活,贴近灵魂,所以合唱团成员每一次演唱中国民歌,他们专注的表情都让人动容。

可见,民歌独特的音乐语汇和中国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就像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一样。

是中国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

新民歌,民族精神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民歌不再以原来的方式出现。人们用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音乐语言,注入新的活力。如果说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口相传的形式产生和发展的,那么今天的作曲家们就是利用这些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进行新的创作,让中国的民歌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延续。在这里我们称这些作品为新民歌。这些新民歌的体裁也非常广泛。如《红梅颂》《洪湖水》《海浪》《谁说我家好》《草原上的旭日》《桃花盛开的地方》《塞北的雪里我爱你》到《春天的故事》《进入新时代》等等,都以其浓郁的中国民乐风格成为人们心中的新声。而在那些特定的年代,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催人奋进的歌词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在这次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新民歌对你成长的影响时:

很棒,激励着我前进。

40-53岁的父母50%

35岁以上教师占23.4%

35岁以下教师10%

由此可见,这些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产物,对我们父辈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每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会怀念这些“火热的歌谣”。

民歌不用多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中国滋养的独特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国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吸取艺术养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然而,就是在如此庞大的艺术遗产面前,艺术与体育学院最近的一项调查,不禁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汗颜。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传统民歌喜爱程度的问题上,

有时候我喜欢,但一点也不喜欢。

40-53岁的父母58.4% 41.6% 0%

35岁以上教师70.6% 29.4% 0%

35岁以下教师20.0% 80.0% 0%

学生年龄16-17 6.5% 77.4% 16.1%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下降,对民谣的喜爱程度也在降低。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关于对传统民歌理解的调查:

知道很多,只知道一点,一点都不知道

40-53岁父母16.7% 58.3% 16.7% 8.3%

35岁以上教师6.0% 70.5% 23.5% 0%

35岁以下教师0% 80.0% 20.0% 0%

16-17岁学生0% 40.3% 54.8% 4.8%

根据这组数据,你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

流行音乐界的民歌、清风和明月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在外来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民歌一度陷入低谷!回顾祖国经历的十年浩劫,音乐创作也遭到了禁锢。一旦国门打开,各种国外新潮的艺术形式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听歌观念。因为欣赏观念的差异,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这种更新颖、更开放的艺术形式。然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作曲家一时还无法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迎合年轻人欣赏口味的优秀艺术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喘息中,“博莱音乐文化”迅速成为音乐市场的主流。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的民族歌曲在这种氛围环境下暂时处于低迷状态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只要你关注一下近年来流行歌曲的发展,就会发现带有民谣音调和风格的作品越来越多。你还记得那些熟悉的旋律吗?周彦宏的《茉莉花开》重新诠释了传统民歌& gt;刘欢的《好汉之歌》让人们想起了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悲剧。再比如,男女老少都能哼两句;& gt,其豪迈豪迈的曲调风格,粗犷豪放的歌词让听者回味无穷;朱哲琴的

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近年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受到了专业音乐人的青睐。

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与我们的结论基本吻合。当被问及具有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的受欢迎程度时:

40-53岁家长,35岁以上老师,35岁以下老师,16-17岁学生。

我很喜欢16.7% 23.5% 20% 3.2%。

我更喜欢33.3%,35.3%,30%,30.6%

可见这类音乐的前景,就其受欢迎程度而言,还是相当乐观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歌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尽管表现形式与以往不同,但仍然能够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共鸣,这说明民歌仍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在这些跳跃的音符中,我们感受到一种亲切和熟悉。这种独特的灵性,恰恰是我们脚下这片黄土地孕育的果实,是这片热土赋予了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可见,虽然我们的民歌也有它的低潮期,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民歌一定会走出低谷状态,重新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民谣重现往日的辉煌,似乎也是大多数人内心的愿望。从我们的调查中,我们也很高兴地发现这一点:

当我们问到“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有必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音乐吗?”:

家长40~53岁,老师35岁以上,老师35岁以下,学生16~17岁。

需要58.3% 71% 90% 67.7%。

所有人都认为这项工作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可见具有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在很多听众中还是有很高的支持率的。

民谣,你的明天会很美好。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歌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尽管处于低潮,但它们仍然反映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它的前景如何呢?我们来做个预测。

预测一:按照流行歌曲民族化的蓬勃趋势,以此为主要形式的流行歌曲将继续发展,歌曲中民族化元素的比重将与日俱增,一种新的民歌形式将迎合广大听众。

预测二:虽然如今民族化的流行歌曲势头很大,但从我们课题组调查的学生对民谣的了解和喜爱的懵懂数据,以及50岁左右的家长对流行歌曲的认可度不尽人意来看,民谣如果不(必须)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将很难重新获得昔日的青睐。

预测三:当中国整个社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社会状态,随着人们自身音乐素养和素质的提高,我们的民歌将会有一个返朴归真的过程。届时,它将以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激励我们中华儿女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文化。

预测四:我们的民谣将走向世界。一位著名艺术家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也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我们的民歌将以更新的形式回荡在世界的音乐殿堂,就像中国的民乐回荡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一样。

虽然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大家都认为我们的社交媒体应该加强对民歌的宣传,我们的作曲家也应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我们的音乐教育传播者应该为后代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民歌艺术的大门,我们的年轻一代应该更加热情地关注和弘扬我们的民歌!

作为进修生,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音乐。在这个雅典红绿相间的花园里,我们希望能不时听到民歌优美的旋律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因此,我们课题组向学校提议,在高级中学设立每月一次的民歌日。在这个民歌日,让全体师生关注我国的民族音乐,一起陶醉在民歌的琴弦上。

了解中国的民歌,就是了解中国的音乐史;了解中国的民歌,就是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爱中国的民歌,就是爱我们的民族;弘扬中国民歌,也是把中国音乐文化推向世界的艺术之林!

3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