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故事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已久,准备充分。1867年,明治天皇牧仁登基之初,在诏书中宣称“开辟万里浪,向四面八方宣示国威”,并有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中日签订了近代第一个条约《中日和解规则》。
第一段:“后来大清国和大日本越来越友好,和世界有了无限的不同。即两个国家所属的州和领地也要以礼相待,不能稍有侵犯就获得永久的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个条约,而是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日军开始入侵中国的附属国琉球,并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省。
并迫使清廷承认日本侵占台湾是“保民之义”(即间接承认琉球人为日本臣民),退出台湾省。由于清廷的软弱,日本于1879年完全吞并了琉球王国,改为冲绳县。
之后:
这一阶段,战争在朝鲜半岛和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开战。清军在丰田遭到日军伏击后,很快又在陆上的成环哨所遭到日军伏击(成环之战),因为朝鲜政府受日本控制。
叶志超、聂士成等驻守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首尔,退守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一军以太原镇连长为团长率领5营一队,与贺州镇连长魏和在奉天、生资等地操练的士兵一起,组成四大军29个营,13526人。他们于8月提前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归来的叶志超和聂世澄会合。朝廷任命叶志超为所有驻平壤军队的总统。
从1894 9月17到165438+10月22日。这一阶段在辽东半岛打了几场仗,包括鸭绿江保卫战和晋旅之战。
清廷估计日军会进攻辽东半岛,命令李鸿章速战速守。李鸿章根据“日军将以大股攻北京,以云攻沈阳”的情况,提出“只有严防渤海以巩固京畿之围,保沈阳以保孤东省之基;然后集结兵力然后大搞计划,以为韩国的土地会被整治。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日军大本营在山东半岛部署北洋舰队作为“陆海夹击”。李鸿章完成各炮台的修建后,派遣隋、四个营分别驻守北炮台和南炮台。与此同时,北洋警备队驻扎在刘公岛,并在海港的东、西两个港口埋设了248枚水雷。
结果:
谈判并签订合同
10年初,宜信亲自出面,要求英国联合美俄调停中日战争。因为美、德、俄各有打算,英国在10年6月6日提出的调解建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165438+10月初,日军入侵辽东,将战火烧入中国。清政府非常害怕自己的“龙兴之地”被士兵摧残,于是转由美国驻华大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候美国政府认为是时候要挟清政府了,表示愿意调停。
急于和平的李鸿章,在恭亲王的同意下,派了一个德国人,也就是当时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崔林,作为他的代表赴日,探讨和平条件。但日本拒绝与他谈判,同时要求清政府通过美国人派出“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当时旅顺已经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日军入侵京津。她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首先指示义新委托田贝秘密疏往日本。后来,1895,65438+10月,14,她正式任命张侍郎、湖南巡抚邵友廉为全权代表,并聘请美国国务卿科斯塔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日本正在强攻阿哈瓦。
日本因为军事上的胜利,觉得让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时机还没有到来,于是以“力量不足”为借口,侮辱了清政府的两位和平代表,将他们驱逐回国。
日本担心第三国借口干涉,自动宣布承诺停战。三十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为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至澎湖,攻下并攻占,对台湾省构成威胁,除此区域由停战,并保持日军在此的军事压力。
14年4月,清政府下令李鸿章按敕令缔约。17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