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颐和园长廊的信息
颐和园是一个大型景点,占地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阁为中心,有3000多座不同形式的亭、台、楼、阁、廊、榭。全园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堂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兰堂、易云堂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千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主体建筑群,雄伟壮观。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整个公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个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17孔桥与岸边相连。湖的西边有一条西堤,堤上建有六座造型优美的桥。山川湖泊之后,碧水回流,古松巍峨,环境幽静。
颐和园的亭、廊、堂、寺、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水、开阔湖泊和谐而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杰作,在国内外园林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历史的发展
颐和园的前身是北京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景逸园、玉泉山景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中的最后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严重损毁。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动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改颐和园,意为“撑太和”。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再次被八国联军洗劫。次年,慈禧从xi安回京后,又用巨资重修了这座园林。
地方主义
慈禧大力修复这座园林的目的就是为了避暑,养命。她看中了这件名为“万寿”的宝物。从1903开始,慈禧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经常需要会见朝臣,处理宫廷事务,所以在花园的前部专门修建了一个宫区和生活区,所以颐和园是一座具有“宫”和“园”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整个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宫殿区和园林林区。
因为颐和园具有宫殿和花园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花园的正门修建了一个宫殿区,作为会见朝臣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宫殿区由大厅、法院、值房和其他进入庭院的建筑组成。它占地面积小,相对独立于身后广阔的园林林区。两者是分离的,又是联系的。其中,以仁寿堂为中心,仁寿堂后面有三个大四合院:乐寿堂、玉兰堂、易云堂,分别是慈禧、光绪和后妃居住的地方。易云亭东侧的德和园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仁寿殿在颐和园的东宫门。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堂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秦征堂,光绪年间重修,改名仁寿堂。东面为七间房宽,两侧为南、北堂,前有仁寿门,外有南北九清房。青铜龙、凤凰和鼎都雕刻精美。乐寿堂面向昆明湖,东有德和园剧场,西有长廊,慈禧就住在这里。乐寿堂黑底金横匾为光绪书法,堂前有供慈禧乘船的码头。院内种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寓意“玉堂富贵”。玉兰堂在昆明的湖边。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它是一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厅堂。正殿玉兰堂有两个附属大厅,东边的夏芬厅和西边的香榭丽舍大街。后檐上的砖墙和两个附属大厅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的重要历史遗迹。
园林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公园总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与北麓的“后湖”相连,形成山环水绕的局面,将湖与山紧密相连。从万寿山之巅的智慧海望去,颐和园由佛阁、德惠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组成,形成了鲜明的中轴线。山脚下是一条700多米长的“走廊”。廊梁上有8000多幅彩画,被称为“天下第一廊”。长廊前面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参天,环境优雅,有藏族寺庙,有苏州河古商贸街。在后湖的东端,有一座仿无锡吉昌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园艺技术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建,万寿山前,以八面三层楼四檐的佛阁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坊,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堂、德惠堂、佛香阁,到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铜制的吴芳亭和宝云亭。后山绿树掩映中,矗立着宏伟的藏传佛教建筑和五颜六色的玻璃佛塔。山上还有其他亭子,如景福阁、崇翠阁、谢秋轩阁和画卷世界阁,可以俯瞰昆明湖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一条长堤——西递,自西北向南。西大堤及其支堤将湖分成大小不一的三个水域,每个水域的湖中央都有一个岛。这三座岛屿矗立在湖面上,象征着中国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水有层次,避免了单调。西堤和堤上的六座桥有意识地模仿苏堤和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让昆明湖越来越像西湖。西递周围的自然风光是宽广的,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玉泉山优美的山形和公园顶部玉峰塔的影子作为景观的一部分。从昆明湖及湖滨向西望去,园外景色与园内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是中国园林借景手法运用的杰出范例。湖区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的绿树茂密,掩映着水和光,呈现出一种近湖远山的自然之美,具有江南气息。
万寿山南坡(即千山)毗邻昆明湖,与群山相连,形成了极为愉悦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建筑,与园外的景色相协调,构成了一幅连绵不断、刺绣般的山水画卷。千山离公园正门和皇帝皇后的生活区很近,游览和返回都很方便,南面可以俯瞰昆明湖地区,所以公园的主要建筑都聚集在这里。园丁们相应地在千山的建筑布局中使用了突出重点的方法。中间建有一组体量大、形象丰富的中心建筑。从湖岸到山顶,一座座宏伟的大殿和平台覆盖山坡,形成贯穿前山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型建筑包括公园内的主要建筑——皇帝和皇后举行庆典的“排云殿”和佛教寺庙“佛香阁”。就体积而言,后者是花园中最大的建筑。亭子高约40米,立在石台上。其八角形、四檐、金字塔形的屋顶形象在园内外多处可见,外观雄伟,超越群,成为整个千山和昆明湖的整体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纵轴相对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的“长廊”,共有273间,总长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千山其余建筑面积不大,自然稀疏地排列在山麓、山坡、山脊上,镶嵌在葱郁的松柏中,衬托出端庄典雅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流蜿蜒在万寿山北坡,也就是后山脚下。园丁巧妙地利用河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筑起假山屏障,与南岸真实的山脉相配合,营造出两山一水的地貌。河的水面有宽有窄,收割的时候放出来。泛舟之后,湖水给人以返山归水的情趣,成为公园内绝佳的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和前山大不相同。是一个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树木葱郁,山路蜿蜒,景色幽静。除了中间的佛寺“须弥灵界”,大部分建筑都集中在几个自成一体的地方,与周围环境形成精致的小花园。它们可以根据地形灵活布置,或在山顶,或靠山坡,或靠近水面。后湖中部两侧,是乾隆年间仿江南河道集市而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了谐趣园和纪清轩在光绪年间完全重建外,其余都是残缺不全的,当年的规模只能从残破的墙壁中依稀辨认出来。幽默园,原名惠山园,是模仿无锡吉昌园而建的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水池周边布置典雅大方的厅、堂、楼、亭、阁等建筑,以曲廊相连,植有垂柳、翠竹。水池北岸的岩石是假山,流动的水从后湖抽取,沿着岩石通过夏玉勤注入池中。流水的叮叮当当,入景的声音,为这个小花园增添了诗情画意。
主要景点
1,东宫门区:颐和园最东边。这个地区曾经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地方,包括南北朝时期的仁寿殿、房屋、卧室、大戏台和庭院。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从西向东,所有的彩色图案都画在门楣屋檐下。六扇朱砂门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屋檐下挂着一块九龙大匾,上有“颐和园”二字,是光绪皇帝亲笔题字。大门前御道上的云龙石雕,雕有两条戏珠龙,雕于乾隆年间,是从圆明园(安佑宫)遗址上搬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是清朝皇后专用的。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以两条垂直对比的轴线为主导,东西轴线为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间开始,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惠殿、佛光阁、山顶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翁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一组雄伟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芳阁、宝云阁。登上山顶,俯瞰昆明湖的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的最北部,建筑稀少,林木葱郁,山路蜿蜒,清幽雅致,与前山的壮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藏式建筑和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趣味。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公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面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浩渺,西面跌宕起伏,北面亭台楼阁。湖中有西堤,上有桃柳成星;这座17孔桥横跨湖面,湖中的3个岛上也有不同形式的古典建筑。
5.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千山中心的山腰上,建在方形桥台上,高21米。是一座八面三层楼四檐的建筑;亭高41米,亭内有八根巨大的铁紫檀擎天柱,是一座结构复杂的经典建筑。原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重建,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最大的工程。亭子是专门用来“接佛”的,供皇室在此烧香。
6.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临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至张世亭,全长728米,273间客房。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最长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画廊上的每一根梁都是画出来的,有14000多幅,有山水花鸟鱼虫,还有对人的典故。画中的人物画都取材于中国的经典作品。
7.排云殿:万寿山前的建筑中央,以前是延寿殿,乾隆为其母六十大寿所建。慈禧重修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中居住和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一词取自郭璞的诗《仙女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意为仙女即将出现在缥缈的仙山琼阁。从远处看,排云殿、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一条直线。排云殿是颐和园最壮观的建筑群。
8.乐寿堂是颐和园居民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毁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建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乐寿堂面向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东临仁寿堂,西临长廊。这是公园里居住和玩耍的最好地方。
乐寿堂的大厅里有宝座、御阁、掌扇、玻璃屏风。座位旁边是两个装着青龙花的大圆盘,用来闻水果的香味,还有四个大铜炉,上面放着九个桃子,用来烧檀香。西套房是卧室,东套房是更衣室。室内紫檀木衣柜是乾隆时期的遗物。
乐寿堂院内陈列有青铜鹿、鹤、花瓶,寓意“六合太平”。医院里的花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意为“玉堂富贵”。这里的玉兰很有名,现在《邀月图》前面的一棵就是乾隆从南方移植过来的。
17孔桥:位于昆明湖上,飞于东堤与南湖岛之间,连接堤堤岛,是园中最大的石桥。石桥宽8m,长150m,由17桥孔组成。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着500多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
10、石舟:长廊西端,是一艘名为青岩石舟的大石舟,意为“海与河”。它是颐和园中唯一的西式建筑。它的前身是明代袁晶庙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为船,改名为“石船”。石船长36米,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的船体有两层,底部是瓷砖地板,顶部是彩色玻璃窗和砖雕。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立柱,通过船体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这个设计非常巧妙。
11.大剧院建筑: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的印青亭、故宫的尹畅亭并称为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的戏楼是为慈禧六十大寿而建的,是专门为慈禧看戏而设计的。高21米,仅次于颐和园最高的佛阁。剧院有三层,后台化妆楼有两层。屋顶有七个“天井”,地板上有“地下水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形水池。演鬼戏的时候,可以从“天上”下来,从“地下”出来,往舞台上打水。
12、苏州街:是后湖两侧模仿江南水乡而建的商贸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种店铺,如玉器古玩店、丝绸店、点心店、茶馆、金银首饰店等。店员都是太监和丫鬟打扮的。皇帝运气好就开始“开”了。后湖岸边的几十家店铺在1860被外国列强烧毁。现在的景观是1986重建的。
13、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最精美、体积最大的铜铸件之一。佛香阁西侧的吴芳阁内建有一座4米高的汉白玉基座,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都是菱形的扇子。虽然是铜做的,但是完全是按照木架结构做的。东、南、西各有门,北面有四扇格子门,八扇格子窗。门窗格子扇有菱形的格子扇心,窗帘框上部也有格子扇心,所有的格子扇心都是内外的。
14,在画报的世界里旅行:在画报的世界里旅行是万寿山西部的一组重要的风景建筑。依山而建,正面两层亭子,左右各一层,取名“爱山”“借秋”。亭后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是“程辉亭”。楼与楼之间有一条攀爬走廊。因为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亭、廊依不同的轮廓而建,青山翠柏环绕着一组盖着红、黄、蓝、绿琉璃瓦的建筑群,看上去就像一幅中国山水画。
15、智慧海:是万寿山山顶的宗教建筑。它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寺,由纵横交错的拱券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琉璃瓦装饰,上部覆盖少量紫色和蓝色琉璃瓦。整个建筑看起来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尤其是嵌在寺庙外墙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具特色。“智慧海”一词是佛教术语,意在赞美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然很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木材,全部用石砖券制作,没有檩条承重,所以被称为“无梁堂”。因供奉有无量寿佛,故又称“无量殿”。
16、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用铜铸造,被称为“金牛”。铜牛是为了抑制洪水而设计的。
17、玉兰堂:玉兰堂建于仁寿堂西南,面朝湖。是三合一的四合院建筑。正殿玉兰堂坐北朝南,东面是夏芬厅,西面是荷花香榭。东厅可达仁寿堂,西厅可达湖滨码头,正殿后门正对易云堂。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被囚禁于此。
18、幽默园:幽默园位于万寿山东麓,是一座独立的园林,具有南方园林风格。清漪园原名惠山园,是仿照无锡惠山机场园而建的。1811年修缮后,根据乾隆皇帝题写的《一亭一径》诗中“物外之静趣,田中之和”的寓意,更名为“和园”。园内有十三个亭、台、堂、阁,与数百条游廊、五座桥以不同形式相连。公园东南角有一座石桥,桥头石广场上有甘龙题写的“知鱼桥”二字,取材于庄子与惠子关于“秋水城”的争论。
19、四大州:四大州在万寿山中部,是汉藏建筑群。该馆占地20000平方米,因山势而就地建造。它的前面是须弥山的灵界(现改为平台),两边是3米高的经典建筑,后面是项燕宗银阁,是寺庙和庙宇的主体建筑。它被象征佛国世界的四大洲——东升神州、Xi牛霍洲、南山布洲、北举庐州和八个由不同形式的塔建成的小洲所环绕。南、西南、东北、西北有四座喇嘛塔,分别代表佛经中的“四智”:红白黑绿。塔上有十三层环形“相轮”,表示佛经的“十三日”。这座塔是独一无二的,庄严而美丽。四大洲和八小洲之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平台,一个代表平台,一个代表太阳平台,象征日月围绕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