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有一个历史名称。
鼓浪屿——地形呈椭圆形,四周是沙滩,它“在河洲上”(能在水中生活的人称之为洲)。因此,唐朝称为“圆沙洲”,俗称“远洲仔”,行政制度命名为“沙洲都”。宋末元初,嵩屿黎族渔民来填海造岛西南角,发现一个海穴,风浪袭来时发出鼓声,俗称“鼓浪屿”;明代在日光岩脚下也发现了一块岩石,听起来像鼓。万历元年,泉州同治丁一中在岩刻下石刻“鼓浪屿洞”,鼓浪屿之名由此得名。“鼓浪屿”已成为厦门“八大景”之一。鼓浪屿又被称为“海上花园”、“音乐岛”、“琴岛”、“世界建筑博览会”。
鼓声路——跨泉州路、康泰路。海边有个“鼓浪屿”,因潮水冲击石头时发出的鼓声而得名。其路段俗称“五证”。据说早期有墓群和五块平行墓碑(方言“牌”)。也有说清末方、黄状告墓地的。所以“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秦甲周知海防将军拘于厦分署,为方家祖坟之界”,决定立招牌,并以此命名。1988古圣路附近开了一个山洞,至今仍以路名命名为“古圣洞”。
顾欣路-它横跨内厝垵路、三明路和福州路。这位曾经的英国商人和洋行在这里建了一座板房,银行的名字叫“和记路”。海边有个洋行专用码头叫“和记路头”,附近有个斜坡,俗称“和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于1943年8月占领鼓浪屿时,日伪成立地名校正委员会,废除所有带有英美及其工业字样的地名,还将和记路改为“维新路”,寓意“明治维新”。解放后,改名。路中间有一座“八卦楼”(现为博物馆)。还有一个斜坡通往华英学院(现二中),原名“学院路”。
内厝垵路-穿越康泰路和恭平路。元末明初,嵩屿黎族渔民在此避风停泊渔船,逐渐发展成为半渔半耕的村落,故名“黎厝坳”(是方言民居,有村落之意;澳大利亚是海船可以停泊的地方。后来杂姓* * *居住,李与李同音,李与内同义,转化为“内厝澳”。建村时修建了一座供奉吴坤的小庙(后迁至泗松命名为“忠德宫”,与黄岩路上的“大宫”不同,俗称“内厝坳大宫”),庙前的河也叫“老庙河”,成为内厝坳老段的俗称。另一条名为集美镇的“集美路”,99级石阶像塔一样直上笔架山的“九层塔”,以一口井命名的“大井脚”,以18水泥洗罐命名的“十八尺斗”,也是老路段的俗称。
康泰路-穿过兴华路和古圣路。内厝坳渔民在湾浅滩捕捞“贡鱼”(一种海滨贝类)喂鸭,故俗称“贡鱼湾”。后来方言被提炼为“康泰坤”(是一种方言,有缓坡的意思。还有一个俗称“康泰鞍”,某种意义上形似马鞍。老段的“嵩屿路”是以拓荒者的祖籍命名的。
龙头路-穿越中华路和鼓楼渡口。因首端位于龙头山下(原名日光岩)而得名。老路段包括:以鼓浪屿第一家电灯厂所在地命名的“电灯巷”;黄开的“日兴街”与黄在厦开的“日兴线”同名;麻将(方言麻雀)作坊名义的“麻雀街”;黄仲勋改造了“通商码头”和富士米行专用的“富士码头”,以及以宗族命名的“黄家渡”。
黄岩路-穿过福建路和港后路。在明代,池贤房被称为“竹林”和“湟源”在建造房子下的阳光岩石。可见,日光岩早就被称为“黄岩路”,其始也俗称“岩仔角”(今永春路)。旧路段因路边原有洋人(方言番子)墓地,有“洋人墓入口”(俗称番子墓入口);凡仔秋浦(原为洋人体育场,现为人民体育场);大宫口(路边原来的“兴贤宫”)。
香港的后路——纵横交错的黄岩路和天威路。因靠近港仔后滩而得名。它的路段以前被称为“山谷路”和钱海路,这两条路都以依山傍海而闻名。
鼓山路-横街安海路、碧山路。以福州鼓山为名,又意为“鼓浪屿山”,与鼓声路、顾欣路三足鼎立,皆冠鼓声,属内蒙古范畴。
鹿角路——多头跨龙头路、福建路、漳州路、鼓楼渡口。以附近海滩上一个鹿耳状礁石的名义。鹿角路原分为两段:上段叫“顶德尔礁”,下段叫“下德尔礁”(后划归福建路)。它的旧名是:“艾博路”(这个艾博医院的旧址);“教堂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加坡路”(外文名)。
福建路-跨越鹿角路、黄岩路、复兴路。由吕宋路、明里拉路、武雪路(均取自菲律宾地名)和同安路组成,以福建省命名。
福州路-穿越龙头路、金乡路、三明路。原名“天之海角”。解放后,以福建省会的名义,由“香港路”、“广东路”、“汕头路”、“南京巷”组成。
漳州路-穿越黄岩路、中华路、复兴路。寻源中学成立于1907—1925。学生多为漳州人,故名。“马军路”(伦敦公会马月涵牧师曾在此居住,以其姓氏命名)、“大德基”(19世纪叶英尚德基洋行在京城曾在此居住,以其行号和职衔命名)、“李家庄”、“廖厝”(均以私宅命名)均为其所在地段或旧称。
永春路——多头多方向跨内厝坳、黄岩路。以永春县的名义。早年种植芒果,俗称“仙仔脚”,是其路段的老俗名。
安海路-穿过顾欣路和永春路。以晋江安海的名义。“龙坑井”(有一口井甜如“龙液”)、“鹤山路”(以厦门郊区命名)、“荔枝屋”、“钟楼”(均为私宅,或以屋内种荔枝或屋顶钟形命名)等,都是其俗称的路段。
三明路-顾欣路和福州路交汇处。以三明市的名义。原名三河路(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在此修建的“三河宫”因此得名)。“三秋田”(早期有三秋田亩)俗称其路段。
海坛路——穿越龙头路和永春路。以福建省海坛县的名义。为龙头河所填,故俗称“河仔前”。“竹林”(原竹林)是其路段的旧称。
兴华路——康泰路和韦偃山(形似燕子的尾巴)纵横交错。海边有屠宰场,有专门的“猪岭”码头,供兴化地区运来的猪使用,因此得名兴化路。
稷山路-穿越康泰路和泉州路。以附近的吉姆山命名。它也俗称“鸡木嘴口”,因为它在鸡木嘴口。“公山路”(公山山)是该路段的旧称。
天威路-位于沙滩岸边,相传洪家早年在此处开垦荒地直至沙滩尽头,故名。又说当时农耕,水土流失,冲下沙滩,日积月累成沟,形似五条龙,故老一辈称鼓浪屿为“五龙”。
公平路-横街内厝坳路和永春路。因尚德宝顺洋行的高级职员曾在此居住,故名“宝顺巷”。日伪时期改为公平路。有一段路俗称“树兰脚”,因为过去有一株树兰。
中华路-穿过安海路和天威路。因为地处岛内,早期被称为“中路”。后来与“草铺仔”(花草)合并,因花与中国相连,故称中华路。“楚家院”和“雷厝”(都是私人住宅)是旧时代人们对它们的俗称。
五代路-跨越中华路和永春路。原名“五代角”(因原“土公河”淤泥用于填路,又因“回水为堰”,故名。“金鱼城”(私下卖金鱼的池子)是其路段的旧称。
市场路-穿过海坛路和黄岩路。1927,王向工信部申请专利建设市场,故名。“石马巷”(以石马镇命名)、“芦足”(原种为芦竹)和“讲古足”(原讲故事场;评书方言在旧社会俗称其路段。
复兴路-横街鹿角路、漳州路。“李在元”(原种梨树)、东山峰、同安路(以本省内地命名)等路段为旧名或俗名。辛亥革命和中华复兴都是以他们的美言命名的。
金象路-横跨龙头路和福州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尼老华侨郭春阳在此开店出租,以他在厦门的茶店“金祥”作为路名。
旗山路——复兴路、升旗山脚下(1877年,厦门海关将位于白鹿洞的“升旗台”迁走,称“弥勒山”,后称“石窟山”,故名)。
七纬路-穿越古圣路、黄岩路、港后路。因附近有“七尾山”(今英雄山),故名。
老虎巷——穿越中华路、永春路、海坛路。1916年,一只老虎从南吴泰来到鼓浪屿,在这里被射杀,因此得名。俗称“虎走”。
碧山路-穿越内厝坳路和鼓山路。路在形似笔杆的“笔架山”脚下,故名。
“后厝路”(因山后居民楼而得名)是其所在路段的旧称。其中,内厝坳与龙头之间,贯穿笔架山的一条人防隧道,在1975处改造成地下通道,故命名为“笔洞”。
环岛路——新建1987,从鼓楼渡口出发,经郝跃园、大德基浴场、管亥园、莘庄园、延平公园、岗仔后滩、鼓洞、亚热带植物引种场、梅花滩、三秋田旅游码头、航海俱乐部、古浪公园等景点返回鼓楼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