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历史

一、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古代的纺织是以麻、丝、毛、棉等纤维为原料,将纺纱性能(纺沙、织造性能、缫丝)加工成纱线,然后进行织造(挑织)、机织,通常称为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标尺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亚麻纺织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绸产品的传播,最早将中国称为“丝绸之国”。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了苘麻的双股线。出土的牙雕杯上刻有四条蚕线,出土了纺车和纺纱机零件。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前)出土了一种机织双股经——罗(由两根经线捻在一起,围成菱形花纹)。经密10/cm,纬密13~14/cm,粒数26~28/cm。

河南郑州清泰遗址(距今约5500年前)发现红陶片上附着的苎麻、亚麻图案,头骨上附着的丝绸、碎片,10多件红陶纺车,是最早的丝织品。浙江吴兴前山阳遗址出土了精美的丝绸碎片(距今约5000年)。丝的经纬密度为48/cm,丝的方向为Z-捻。丝的宽度为5 mm,用16粗细丝线编织而成。钢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 mm,由3股丝束捻合而成,捻合方向为S,捻度为35 /10 cm。

这说明当时的缫丝、缠绕、捻接等丝织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件苎麻布碎片,经密24~31/cm,纬密16~20/cm,比草鞋山格布的苎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用粗羊毛包裹,新疆哈密五宝遗址出土的精美羊毛(距今3200年),有平纹和斜纹两种,用彩色线织成彩色条纹,表明毛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蓝灰色棉(联体木棉)布(距今3200年),经纬密度14片/cm,经纬方向S片。

同时出土的还有丝绸和亚麻织物。上述用麻、丝、毛、棉等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说明中国的纺织加工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皇室对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周统治者设置与纺织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的生产和采集。

商周时期的丝织品种类繁多。河北藁城太西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附着的织物有素绾、皱罗、绞罗和三(2/1)菱齐。河南安阳殷墟女儿墓青铜器所附的丝织品有纱(丝)、染朱色彩帛、双经双纬、回文等。殷墟还有丝绳、丝带等器物。

陕西宝鸡汝家庄西周墓出土了双纬山形纹样残片。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五彩缤纷。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织锦、龙凤织锦、花填燕织锦,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量灿烂的制品。

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出土最多的是毛织品,花色品种和纺织工艺都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好。汉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品种最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菱花、鸟面花、隐孔雀花、压花花、绒圈等。

还有首次发现的印花彩纱、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辉煌灿烂。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了“石湾易如”的长袍和“子孙应长寿”的手套袜子。羊毛制品包括玳瑁、葡萄粒、羊毛和地毯。

这里首先发现了蜡染印花棉布和平纹棉布。宋朝宋朝纺织业发展到全国43州,重心南移至江浙。

在丝绸面料中,华罗和戚颖是最多的。宋、墓出土了200多件各种罗织法的衣服。罗纹组织结构包括两经、三经和四经的平纹罗,平纹、浮纹、斜纹和各种斜纹的各种花纹罗,以及粗细纬纱分开的落花和流水提花罗。

戚颖的图案主要是牡丹、芍药、芙蓉花和菊花。此外,还有首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产品已发展到泥金、描金、印金、贴金、涂色相结合的多种印刷技术。宋代,朱克柔的《荷花淀鸭图》最为精美,是举世闻名的传世之宝。

宋代棉织物发展迅速,取代亚麻织物,成为流行的服装材料。松江棉布被誉为“天下第一衣”。元明清时期,元代纺织以织锦(丢石)最为著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锦,经径0.15mm,纬径0.5mm,经纬密度52/cm和48/cm。金锦的经纬密度分别为65/cm和40/cm,更为华丽。山东省邹县袁墓首次出土了五种规则的缎纹。

明清时期江南三支(江宁、苏杭)制作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妆纱、妆罗、妆锦、妆缎等各种图案各具特色。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锦、妆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挂毯165卷,袍服200余件。首次发现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绒的经纬密度分别为64/cm和36/cm,丝毛高度为0.2 mm。

棉织物的生产已遍及全国。明末仅政府就需要15万到2000万块棉布。

精美奢华的丝绸产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亚欧国家。其他人参。

第二,棉织物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中美洲就已经使用棉花,在南亚次大陆也有5000年的历史。至少在2000年以前,广西、云南、新疆等地使用棉纤维作为纺织原料。起初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古代著名旅行家苏莱曼在《苏莱曼游记》中记载,今天在北京看到的棉花,至今仍被视为花园里的“花”。《梁书高昌传》记载有“草,实如茧,茧中丝薄如行,名曰白堆子。”可见,棉花这种当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原本是被视为花草的。

大约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将棉花引入中国。根据植物区系和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北向南传到中原的。南路是第一批来自印度的亚洲棉花,通过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第二条路线是从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大约在秦汉时期。第三条路是非洲棉花通过西亚传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是古书《西域记》。宋元时期,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传到陕西渭水盆地。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我国边疆各族人民种植和使用棉花的时间远早于中原地区。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依然稀少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地区移植。目前中原地区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遗物是南宋一座古墓中发现的棉毯。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棉布逐渐取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服装材料。元初,* * *设立木棉提举部,大规模向民间征集棉织品,每年达654.38+万件。后来棉布被视为夏税(布、丝、绢、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材料。元朝以后,统治者竭力收集棉布,出版有关棉花种植技术的书籍,说服人民种植棉花。据明代宋《天工开物》“每寸棉布皆可得”、“必有十台织布机”,可知当时植棉、棉纺织遍布全国。

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质量差、产量低,到清末,中国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的改良品种,所有的陆地棉及其品种都在中国种植。

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彩色棉的研究和试验。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在野生彩色棉的转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彩棉,即自然生长的彩棉,由于颜色自然,不需要印染、漂白等中国工艺,既避免了染料对水质的污染和对面料的危害,又降低了工业成本,因此彩棉面料成为“绿色产品”和“未来市场的宠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三。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古代的纺织是以麻、丝、毛、棉等纤维为原料,将纺纱性能(纺沙、织造性能、缫丝)加工成纱线,然后进行织造(挑织)、机织,通常称为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标尺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绸和亚麻纺织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绸产品的传播,最早将中国称为“丝绸之国”。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了苘麻的双股线。出土的牙雕杯上刻有四条蚕线,出土了纺车和纺纱机零件。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前)出土了一种机织双股经——罗(由两根经线捻在一起,围成菱形花纹)。经密10/cm,纬密13~14/cm,粒数26~28/cm。

河南郑州清泰遗址(距今约5500年前)发现红陶片上附着的苎麻、亚麻图案,头骨上附着的丝绸、碎片,10多件红陶纺车,是最早的丝织品。浙江吴兴前山阳遗址出土了精美的丝绸碎片(距今约5000年)。丝的经纬密度为48/cm,丝的方向为Z-捻。丝的宽度为5 mm,用16粗细丝线编织而成。钢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 mm,由3股丝束捻合而成,捻合方向为S,捻度为35 /10 cm。

这说明当时的缫丝、缠绕、捻接等丝织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件苎麻布碎片,经密24~31/cm,纬密16~20/cm,比草鞋山格布的苎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用粗羊毛包裹,新疆哈密五宝遗址出土的精美羊毛(距今3200年),有平纹和斜纹两种,用彩色线织成彩色条纹,表明毛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蓝灰色棉(联体木棉)布(距今3200年),经纬密度14片/cm,经纬方向S片。

同时出土的还有丝绸和亚麻织物。上述用麻、丝、毛、棉等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说明中国的纺织加工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皇室对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周统治者设置与纺织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的生产和采集。

商周时期的丝织品种类繁多。河北藁城太西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附着的织物有素绾、皱罗、绞罗和三(2/1)菱齐。河南安阳殷墟女儿墓青铜器所附的丝织品有纱(丝)、染朱色彩帛、双经双纬、回文等。殷墟还有丝绳、丝带等器物。

陕西宝鸡汝家庄西周墓出土了双纬山形纹样残片。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五彩缤纷。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织锦、龙凤织锦、花填燕织锦,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量灿烂的制品。

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出土最多的是毛织品,花色品种和纺织工艺都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好。汉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品种最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菱花、鸟面花、隐孔雀花、压花花、绒圈等。

还有首次发现的印花彩纱、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辉煌灿烂。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了“石湾易如”的长袍和“子孙应长寿”的手套袜子。羊毛制品包括玳瑁、葡萄粒、羊毛和地毯。

这里首先发现了蜡染印花棉布和平纹棉布。宋朝宋朝纺织业发展到全国43州,重心南移至江浙。

在丝绸面料中,华罗和戚颖是最多的。宋、墓出土了200多件各种罗织法的衣服。罗纹组织结构包括两经、三经和四经的平纹罗,平纹、浮纹、斜纹和各种斜纹的各种花纹罗,以及粗细纬纱分开的落花和流水提花罗。

戚颖的图案主要是牡丹、芍药、芙蓉花和菊花。此外,还有首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产品已发展到泥金、描金、印金、贴金、涂色相结合的多种印刷技术。宋代,朱克柔的《荷花淀鸭图》最为精美,是举世闻名的传世之宝。

宋代棉织物发展迅速,取代亚麻织物,成为流行的服装材料。松江棉布被誉为“天下第一衣”。元明清时期,元代纺织以织锦(丢石)最为著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锦,经径0.15mm,纬径0.5mm,经纬密度52/cm和48/cm。金锦的经纬密度分别为65/cm和40/cm,更为华丽。山东省邹县袁墓首次出土了五种规则的缎纹。

明清时期江南三支(江宁、苏杭)制作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妆纱、妆罗、妆锦、妆缎等各种图案各具特色。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锦、妆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挂毯165卷,袍服200余件。首次发现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绒的经纬密度分别为64/cm和36/cm,丝毛高度为0.2 mm。

棉织物的生产已遍及全国。明末仅政府就需要15万到2000万块棉布。

4.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织布的?原始社会,雷祖缫丝养蚕开创了纺织业。

但只是传说,没有确切依据。这就是棉纺织业的历史。

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证明,中国边疆各族人民种植和利用棉花的时间远早于中原地区。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不发达,边疆地区发展起来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地区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少珍贵。到了宋代,边疆与内地交流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泛流行,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也逐渐传入。

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棺中发现一块距今3200多年的蓝灰色棉布(图1)。1966年,浙江兰溪宋墓出土一件完整的拉绒棉毯(图二)。

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纺织是为人类服务的手工业。纺织、制衣、遮丑美容、御寒挡风、防虫护体,大概就是纺织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古代史上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穿”①和“穿衣服”②,再进化到“女织穿衣服”③。这个传说是一个带有服饰文化发展规律的吻。

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的纺织生产习俗萌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两万年前,北京的山顶洞人学会了用骨针缝制芦苇和皮衣。这种原始的缝纫技术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纺织,但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开始。

真正的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和流行是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容易吗?语录:“黄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所谓衣服,是指亚麻和丝绸制成的衣服。

这一记述反映了中国纺织业诞生于新石器时代,亚麻、丝绸服装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土的陶纺车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原始纺织业,距今约8000年。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趋势。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址中都可以找到与纺织相关的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例子: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近7000年。

出土的牙雕杯上发现了四条蚕线,并发现了麻的双股痕迹,出土了木制纺车和纺织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

研究发现,最早的葛根纤维纺织品实际上是由简单的纱罗组织制成,经纱是由双股纱合成的。1926年,在山西夏县尹喜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枚“似丝绸的半茧壳”,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茧状物,距今约5000年。

河南郑州清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附着在红陶片和头骨上的苎麻、麻粒和丝绸碎片,并制作了十多种红陶纺车。

其中,丝绸碎片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丝绸实物。河北正定南张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400年,1980出土两个陶蚕蛹,是迄今最早的陶蚕蛹。

浙江吴兴前山阳遗址,距今4700年。除了发现多块比草鞋山格布更先进的苎麻纺织技术的苎麻布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丝绸碎片等。

从丝织的密度、方向和程度来看,钱的缫丝、并丝、添丝等丝织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以上事例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麻织、丝织的技术和习俗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特别是凉鞋山中葛藤布的发现,证实了“夏季穿葛藤”的习俗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确实存在。《左传》?哀公七年:“何宇为土山诸侯,各国持玉帛。"

丝绸就是丝绸,各国都持有丝绸。虽然它的语言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玉夏时期丝织习俗的盛行。帝世纪:“不喜(姐喜)则笑裂声,杰裂以顺意。”王为了取悦她姐姐而撕破的那条裙子是丝绸面料之一。

“烟斗?轻重盔甲:“过去,有3000名女音乐家...他们都拒绝接受刺绣的衣服。“这种‘绣衣’自然不是丝绸,可见夏代丝织业的发展和丝织习俗的流行。

夏朝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揭示:196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口铜钟上覆盖着一层纺织痕迹,经发掘者观察为麻布痕迹。1980二里头遗址三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刃部和顶部均有麻布残迹。

1981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兽面和一口铜钟上也发现了亚麻布的痕迹。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在夏朝,除了文学上传说的丝织业之外,在社会的中下层,恐怕主要流行的还是葛根的纺织习俗。

商代的纺织品至少包括丝织品、麻纺品、毛织品、棉织品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充分反映了商代的丝织业。

甲骨文见过桑、蚕、丝等字。桑字就像桑树的象形文字。毫无疑问,桑树是在商代种植的。栽桑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缩影。

在山西夏县尹喜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超过一半的蚕茧,在浙江河姆渡的牙雕杯上也发现了蚕的雕刻图案。在郑州清泰和浙江千山洋发现的丝织品都表明,新石器时代养蚕习俗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在商代更为盛行。这是符合常规的继承和发展。应该毋庸置疑,商代的养蚕业非常发达,殷墟发现的玉蚕就是其中之一。养蚕就是要抽丝,抽丝后才能进行丝织。甲骨文的帛书字是两捆包裹的抽丝象形文字。

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使商代的丝织业也获得了发展。

动词 (verb的缩写)家纺行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古人就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制作简单的纺织工具。直到今天,我们的日常衣服,一些生活用品,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织起源于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纺车和腰机。西周时期,简单的机械织布机、纺车和具有传统性质的织布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和斜织机。唐朝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纺织材料的多样化

古今纺织加工的工艺和设备的发展都是按照纺织原料来设计的,所以原料在纺织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都是天然纤维,一般是羊毛、大麻、棉花三种短纤维。例如,地中海地区用于纺织的纤维只有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过去使用棉花。除了这三种纤维,古代中国还大量使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是所有天然纤维中最好、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用来织造各种复杂的提花织物。蚕丝纤维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加工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中国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强度大、对外依存度高的行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社会就业和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