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群体的困境
这个朝代的历史记载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孔孟的追随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牺牲自己来完成任务。
有的公务员没受过军事训练,却能带领仓促集结的民兵坚守孤城,最后战死;一些公务员不顾夏季疫情,与文职人员同吃同住,在洪水威胁下抢救危险河堤。
当然,这些好处不应该被否定,但它们是冲动的、个人的,经常与突发事件一起出现。一个行政效率高度的政府,一个制度和技术彻底的政府,在紧急情况下是不会靠一个又一个道德观念来救命的。
说得更严重一点,后者不是一个好现象,而是组织过时了,无法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
如果不打破这种局面,公务员的双重性格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精神和物质的分离。
这些熟读儒家经典历史的人一方面标榜仁义道德,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报效国家,自我牺牲,自我许诺;一方面,制度上的漏洞太多,这些人受到了如此强烈的诱惑。
在北京2000多名公务员中,对伦理道德和现实生活的态度各不相同,相互顾忌,相互鄙视。
有的人出身卑微,把做官当成发财的机会;有些人家境殷实,不用靠当官的收入维持生活,自然不会同意和允许别人这么做。
有些人把“四书”里的原理仅仅当作文字,当作自己的职业口头禅,有些人则一丝不苟,讲求实际。另外,也有人在以上两者之间犹豫不决;也有一部分人因为人事牵扯而卷入对立阵营。
公务员之间的冲突,即使是抽象的原则引起的,也无法缓解情绪上的激动。一个人可以把旁边的另一个人看做没有个性,对手也认为他是在用圣贤的方式假装掩盖自己的无能。
当前更重要的是,建立储备这件事,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一个关乎公务员生死的现实问题。
因为,在一场皇帝继承权之争和一场残酷的冲突之后,胜利者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后他指责对方伪造了前任皇帝的遗嘱或者是暴戾无情;
因为九五计划必须有一个命运和道德作为背景。不经过舆论工作,你的胜利就没有道理。
而他的支持者总是以各种激烈的方式要求新皇帝强加给对手,以明确利弊;我是不朽的,但我的政敌也是不朽的,我们彼此都知道。这种情况在这个朝代的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