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科学的理性。

1.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版权都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layer

链接:/question/20018650/answer/23813532

来源:知乎。

这个问题真的在史学界争论了很久,谁也说不准。我个人更倾向于历史是一门解释学(或诠释学)而不是一门科学。但是有些研究历史的考证方法是科学的。

我们大二的时候上过一门课《历史概论》,我们用的教材是王学典主编的《历史概论》,北大出版社(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名字,对吧!他就是《文史哲》杂志主编亚历山大教授,他的《顾颉刚和他的门徒》可谓家喻户晓)。这门课枯燥的部分在于纯粹的理论化,讲的是历史学的性质和学科特点,以及一些历史方法、历史管理方法和历史研究的内容(我讲了很多!)。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历史不是以物质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追求普遍规律或规律的实证科学,而是旨在把握或通向人们不确定的精神世界的解释学。”王学典的观点非常明确。历史不是科学,而是解释学(或者解释学,诠释学)。

起初,我对这句话表示怀疑。感觉历史从来都是很严谨的,所有的数据和史料都是准确的,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后来我接触了法国年鉴学派的计量经济学史,我坚信历史是一门严谨而有规律的科学。但是看了一些历史理论方面的书,我觉得王学典的这句话没有问题。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随机的,无法用科学方法预测。无论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布匿战争,黄巢起义,还是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爆发前都会有一系列直观的事实和原因,但这些事实和原因难道不是不规则的吗?而且,这些事件更不可能有规律地循环。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具有可观测性、假设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历史虽然反映了过去发生的真实事件,但没有规律性,更谈不上假设和逻辑推理。所以,历史不是科学。但是,历史的随机性并不能阻止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例如,计量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种管理历史的方法。利用数学等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不仅有助于准确还原事件本身,还能使历史本身更具说服力和趣味性。

除了历史,语言学、哲学等学科都不能算作理科,只能算作人文学科。所以,现在感觉国内有些学科的分类有问题。把历史、哲学等学科归为社会科学是不严谨的,把中国的学科体系笼统地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不科学的。应该加一个“人文学科”(学科,不是科学)。

2.什么是历史?是科学吗?历史的定义在内涵上可以概括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历史”同步训练产生的“历史有两种含义”的统一,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人类过去社会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过程,(2)历史学家描述和探索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所创造的精神生产实践和产品。狭义的史学不包括前者,特指后者。

从狭义上讲,史学是精神生产实践的统一体,它所创造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就其性质而言,由于史家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有“活动”、“学问”或“学术”、“知识体系”、“科学”、“艺术”、“半科学半艺术”、“综合”等不同的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对历史的定义一般是广义的,即历史的定义和历史的定义往往是一致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区分。英语中的“历史”和“历史”是同一个词:历史。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学习词典》第四版,历史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历史”——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层意思是“历史”——过去的事,尤其是整体意义上公认的事;第三个意思实际上来源于第一个意思——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可见“历史”和“历史”是它的本义。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定义或解释中,历史具体指的是什么,一般取决于具体的文本语境。

中西对史学认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也是从对“历史”的理解发展而来的,或者说它本来就包含在“历史”之中。根据瞿先生对的研究,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家、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史学观念可能起源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赵称王的那一年——319(东晋泰兴二年)。在当时以及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人们并没有对其内涵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摆脱对经学的依赖,成为官学中完全独立的部门,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后来有了编纂、文献学的内容;到清代乾嘉时期,人们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事技巧和历史理解方法。[2]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释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关于如何认识、描述或编纂过去事件的专门的、技术性的知识。这种理解类似于现代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是艺术”的定义。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过去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知识的人们认识和描述它的活动和结果的“史学”最终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史家几千年探索的结果,也是他们在史学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正因为“史学”脱胎于“历史”的硬壳,所以在当代历史学家看来,“历史”和“史学”是两个内涵和本质不同的概念,对它们是什么的回答属于不同的本体论范畴,但当人们给它们下定义时,它们就像是一个双面怪物——它们被交互使用,交织在一起。就像“易”因背训不同而有“一名三义”,平行训、同时训——“易(简)也,而不易变”[3],“史”因一词多义而总有两义,到了近代还在顽固地维护。所以史学的定义并不比古人好多少,往往无法完全划分克利奥女神的二元性。他们在定义“什么是历史学家”或者“什么是历史”的时候,其实不是在定义“历史”,而是在定义“史学”。有时它们同时结合训练,具有两种意义。如果从历史本体论的角度分析,人们必然会将其定义视为对“历史”概念的意识形态定义,从而得出其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史观的结论。如果分析他们解释的实际内容和文本的整体脉络,不难看出他们对史学的内涵进行了狭义的界定。比如,近代国学大师、“新史学”革命的发起者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开篇就写道:“谁是历史学家?描述人类社会连续活动的方面,查其总成绩,找其因果关系,对现代普通人的活动也是一种借鉴。”[4]这里的“历史”显然是指“史学”;而且《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阐述的内容也是一个如何研究历史的问题,而不是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当然,大多数历史学家采用同时训练的传统方法。如杜所说:“一般说来,所谓历史,无非是过去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而言之,过去)或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过去的记录)。”

3.历史是科学吗?历史是人类对自己的史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一种知识形式。历史是静态时间中动态空间的概念。历史是历史、科学、哲学、人文及其时空的有机结合。

广义的“历史”是“历史”同时训练产生的“历史有两种含义”的统一。包括: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人类过去社会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过程及其规律、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产品的描述和探索。狭义的史学是指后者,是精神生产实践的统一体,它所创造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

由于历史学家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有“活动”、“学问”或“学术”、“知识体系”、“科学”、“艺术”、“半科学半艺术”、“综合”等不同的定义。历史专业主要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两个学科。

4.讨论:为什么历史既是经验的又是解释的?既是经验的又是解释的历史不可能是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原因如上。

但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当我们在上一节中说历史永远不可能轻易摆脱“客观性”的束缚和限制时,我们实际上承认了历史必然具有“科学”的某些特征,尤其是它的经验主义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人把历史学称为“实证科学”。

历史离不开证据。没有证据和材料,就没有历史可言。但是,历史不能局限于和满足于证据。只有证据且满足于证据的是史学,但历史不是史学。

"历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确定事实,而且还要解释事实。"(1)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证和叙述事实的层面,而应该上升到有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所以历史研究不能只靠考证,还要靠推测。也就是说,就像历史必须具有论证的特性一样,历史也必须具有解释的特性。